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好好吃过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家的日常 [复制链接]

1#

今天是《家的日常,家的自在》的读书摘抄。

本书的作者渡边有子,日本著名的料理研究家,她是一个善于经营生活的女子。

这本书分为起居室、厨房、料理、服饰四部分,她将自己日常衣食住行的经验与诀窍以诗化文字进行分享,进而传达出简约而独特的生活美学。(今天是厨房和料理篇)

01

餐具、木制品和锅都要好好干燥

无论是餐具、木制品还是锅,每次用完之后都要仔细擦拭并晾晒,直到手感干爽为为止。

晚上我家一般以和食为主,刷洗完餐具之后先不收起来,就那样摊在桌子上晾干。

第二天早上一进厨房就能看到它们沐浴在朝阳之中,那幅景象真是赏心悦目。

早上起来后一边烧开水一边整理餐具已经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

02

能带来安心感的日用品

好使自不用说,收纳方便也是选择保鲜盒和碗具的重要决定因素。用与不用的时候都能让人感觉称心如意,才是最好。

用的时候倒不觉得,等到要收纳时,不同厂家生产的器具之间互不“兼容”的情况,曾经让我烦恼不已。明明没有几样东西却占用了很大空间,真是太浪费了。

但是,如果使用同一系列的产品就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很多碗都能完美地套在一起,真是省地儿又省心。

保鲜盒也可以按照大小顺序叠放,盒盖则另取出来,也按大小竖着收纳即可。

对于日用品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品牌带来的安心感,即无论什么时候买它都不会出错。

03

高效率地做出美味饭菜的秘诀

我平日里就会在冰箱中专门空出一层来放盘子和碗——盘子里装的是初步处理过的肉或鱼,碗里面则是拌菜和蔬菜沙拉之类。

下锅之前,这些食材就在冰箱里“待命”。此外,制作醋渍蔬菜或者醋渍鱼时,在上桌之前把菜肴放到冰箱里冷藏片刻口感更好。

特别是到了夏天,沙拉、冷汤甚至于玻璃器皿最好都放冰箱里冰镇一下再享用。

不只是经过初步处理的食材,还有半成品、盛饭菜的器皿等,大多经过冷处理后味道都会更好。所以,冰箱也是制作料理时必不可少的“冷却工作台”。

04

按使用场景来整理碗柜

按照“西餐用”与“和食用”来分类。其余的餐具则按照“早餐用”“晚餐用”和“饮料用”分成三类摆放。

早上开这个柜门,晚上开那个柜门,每次做饭时只用开一个柜门就可以。

盛放早餐用厨具的柜子

里面有面包盘、喝酸奶用的玻璃杯、茶壶、奶咖碗和茶叶罐。

做晚餐时用的柜子

里面装的是小钵、分食碟、饭碗和菜碗等,主要是吃和食用的食器。

杯子的柜子

拍摄的时候,如果想喝东西,只须嘱咐工作人员打开距离厨房门口最近的那个橱柜就行——“玻璃杯都在里面哦!”

05

剩余的蔬菜做成汤

虽说每次做饭时都尽量把菜用完,但多少还会剩下一些边角料在冰箱里。

像是半根胡萝卜、半颗洋葱、带有叶子的半棵西芹、2~3棵小松菜、半块西葫芦、几颗西红柿之类的。

总想着再做什么菜时把它们用掉,但往往视而不见,结果没几天就在冰箱里坏掉了。

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多次后,我突然想到:可以把它们归拢起来做成杂烩汤啊!心情顿时豁然开朗。

如果冰箱里剩下的是西芹、洋葱、西红柿、胡萝卜和芜菁之类的块茎类蔬菜,那就最好把它们切成块,做成意式蔬菜汤。

06

旅行就是要吃当地美食

我基本上不去所谓的观光景点。当然,能成为景点的地方自有它的魅力所在,但对我而言,当地的风土人情就足够我享受的了。

我的兴趣点在于品尝那里独有的食品,了解当地的食材和料理特色。

比如说上市场逛逛,看看有什么可以现吃的;去饭馆里坐坐,品尝下专业厨师的特色料理;离开的时候再搜寻一些可以带回家的食材……就是这样周而复始。

在路上我总是在琢磨风土与食物之间割舍不断的关系。那片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出产的食物,都是得益于当地的气候和水土状况。

虽然明知这一点,但是亲身感受时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有些东西真的只有在本地吃才好吃。

写在最后:

虽然我在工作之后,也学会了做饭。

但......对于吃,我向来都是奔着高效去的,所以我最擅长的是简单地煮一碗丰富的面,工作下班晚了也可以很快的煮好开吃

作者在书中有讲到很多料理的步骤和细节,都被我略过啦,就是摘出了一些我觉得有些启发的点,分享给大家~

(周末愉快鸭!)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