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致敬华光国瓷最美奋斗 [复制链接]

1#
03:18

未见春华,哪得秋实?从年国家60周年庆典用瓷到年APEC峰会首脑用瓷,从年上合青岛峰会元首用瓷到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世园会国宴用瓷及接待国际篮联主席接待用瓷,华光国瓷已然从城市名片走向耀眼的世界名片。华光国瓷每一位平凡的员工,用情怀信仰,用奋斗执着,写下了华光国瓷奋斗者的奉献之歌和不凡的丰功伟绩。

正是这一个个不忘初心、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华光奋斗者,成就了华光国瓷——国家用瓷著名品牌的灿烂辉煌。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上合青岛峰会成功举办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望那些华光国瓷立志奋斗的身影,回味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本期特别推出以何岩、刘喜刚、李旭、石磊、李建等上合峰会设计团队的奋斗故事。

几十年如一日独具匠心

华光最美奋斗者——何岩

他,16岁开始做陶瓷,从最初设计制作日用陶瓷大缸,到装点城市的园林陶瓷雕塑、再到出口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咖啡杯精炻器系列,创意设计国宴国宾国礼用瓷……期间很多作品荣膺国际、国家多项设计专利和奖项,并被国家博物馆等权威机构收藏。年,是他从事陶瓷设计工作的第50个年头,50年匠心执着,50年匠心独具。他,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华光国瓷设计总监、齐鲁大工匠何岩。

回忆起参与去年上合峰会元首用瓷的国家定制任务的全过程,何岩大师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最初上合青岛峰会筹备小组在遴选陶瓷用品时,给到的遴选标准只有十六个字:“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青岛特色”。区区十六个字,却包罗万象,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用陶瓷艺术语言给予完美的表达。负责这个重大设计项目的何岩大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大师并未被困难所压倒。他带领设计团队马上开始进行设计素材的实地考察、写生等准备工作。去泰山写生、去菏泽观赏牡丹、去青岛看海和地标建筑、研讨海生植物动物元素……山一程水一程,只为精准设计体现“山东风格、青岛特色”。

前期素材整理及筛选工作完成后,何岩大师又带领团队直奔青岛,多次与上合峰会的主厨(菜品设计者)反复交流,以确保瓷器对餐品的最好呈现。之后,何岩大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开始进入造型设计阶段。因为上合峰会用瓷是元首国宴用瓷,从立意、功能、组合、场合等和普通宴会用瓷有本质区别,要体现出陶瓷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艺术水准,体现陶瓷文明使者的价值,展现中国最高制瓷水准。多少个不眠之夜,何大师一盏孤灯一摞手稿,那萦绕在空间的香烟,化作一个个设计的灵感……

件件样品像极了十月怀胎的孩子,相继“出生”了,看到它们精致的模样,何岩大师也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4月2日,上合峰会筹备组发来产品确认函,并告知峰会要在6月9号开幕前。短短两个月时间,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上合峰会晚宴宴会用瓷、圆桌会议用瓷、茶歇用瓷及艺术陈列用瓷共计件华青瓷的制作任务。

时间短,产品制作难度大,要求质量高,这是前所未有的空前挑战。

“很多新器型产品要重新开磨具,这样就需要用3D精雕机打制新胎具。要想按时完成如此多的新胎具需要连夜加班,我年纪大了经常熬不住夜,我们团队的两个年轻小伙子非常给力,他们连夜加班,实在坚持不住就躺在箱板纸上眯会眼,还要随时起来配合机器设备的进度进行人工操作。小伙子们真棒!”

6月9日晚,公司组织大家一起观看上合峰会的实况转播,当新闻联播直播出现上合峰会欢迎晚宴的镜头之时,一件件端庄大气的华青瓷千峰翠色元首用瓷直扑眼帘,所有人都情不自禁欢呼雀跃,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那个瞬间,我眼前模糊了,不自觉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何岩大师感慨万千。

几十年如一日,独具匠心。致敬华光最美奋斗者何岩大师!

拼命三郎日夜奋战

华光最美奋斗者——刘喜刚

刘喜刚主要负责上合青岛峰会用瓷器型和胎具的制作。工作以来第一次接手这么大的“国家订单”,这让他压力很大。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最终确定的器型一共56件,刘喜刚和他的同事负责了将近一半的制作任务,年前年后加起来总共休了三天假。从定器型到做胎具再到交货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刘喜刚基本每天都是连轴转,到家经常已经夜里1点了,早上7点半又要回到工厂。

为了保证器型做出来不返工,刘喜刚必须盯着机器运转。有一天夜里刘喜刚加班到凌晨1点,已经累得没有力气回家了,随便找了个地方趴下就睡着了。

“爸爸,你什么时候能陪我玩一天?”孩子的问题简单但难答。刘喜刚笑着说“爸爸有空一定陪你玩”,可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刘喜刚的孩子去年刚刚满4岁,接到任务的几个月基本是两头不见的状态,回家的时候孩子睡着了,孩子醒的时候他又匆匆离开了。

当五十多件作品全部摆到桌子上的时候,刘喜刚心里升起满满的成就感,他说:“真的很感动,这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企业的交代。”

刘喜刚们对事业的坚守成了华光前行的最大动力。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遗余力,才铸就了华光今日的炫目和辉煌。

纸箱壳做床加班不停歇

华光最美奋斗者——李旭

年华光接到上合青岛峰会元首用瓷设计任务,这年,是李旭在华光工作的第8个年头。

陶瓷生产环环相扣,当设计师把图纸设计出来后,需要模具制胎工人根据经验来车胎,翻制最贴合实际且容易出形的工作胎,然后再由工厂批量生产。李旭和同事便负责整个过程中的第一道工序:制胎。

每一件器型的胎从设计到作图再到精雕出来,反复调整每件器型的灯光、材质,力求呈现出完美的瓷器效果……整个过程一旦出一点差错,就要返工,不但要求高效,对人的精力也是一种挑战。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从接到任务到完成任务,李旭和同事几乎天天都在没日没夜的加班。因为车间没有床,精雕机又需要人盯着,李旭和同事就拿个纸箱壳铺在地上,两个人轮着睡,也顾不上车间的闷热以及蚊子的叮咬。

有一天夜里李旭加班,家里3岁的孩子发烧到38.5℃,作为父亲心疼得很,恨不得马上赶回家。但面对着手里的设计任务,在“大家”和“小家”面前,纠结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先把手里的设计任务完成。他说,这是一个国家的大任务,不能辜负国家的期望。

精诚所至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华光最美奋斗者——石磊

“刚来到公司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只能比着葫芦画瓢,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师傅的动作。等到熟悉了,也就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这是模型师石磊对于工作的最初回忆。那年是年。

“模型制作每天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成就感和新奇感,而正是由于这份感觉,让我对这份工作一直保持着热爱和敬畏之情。”

石磊说,工作上最严峻的考验发生在年4月华光国瓷设计制作上合青岛峰会元首国宴用瓷期间。

为了不负国家期望和公司委托,那段时间,石磊天天从清晨干到天黑,周末也从未休息过。由于家里距公司一百多公里,为了节省时间,他晚上下班后直接住同事家。

那段时间模型共修改了多少次,又生产了多少模型,石磊已经记不清了,“上合青岛峰会需要件用瓷,而每套模具只能做20套成品,20套成品完成后模型磨损就比较严重了,只能不断做新的模型往里补。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温酒罐。”

年5月中旬,正是上合峰会元首国宴用瓷制作最忙碌的时刻,温酒罐的尺寸出现了问题。

温酒罐是由内胆和外胆组合而成的,由于收缩率不同,内胆与外胆组合后出现了很大的间隙。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呈现华青瓷最完美的状态,领导层决定重新做外胆,而这就意味着之前所做的模型全部白费了。

时间仅剩不到一个月,重新开始制模型,而且还要为之后的生产预留时间,这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得知消息的那天,石磊茶饭不思。

不得不说:苦心人,天不负。灵感的火花,总会在最煎熬的时候崩出。有了灵感,石磊立刻飞奔到车间,经过反复验证和修改,终于设计出了可行性方案。

“一天之内,完成了常规状态下要至少耗时四五天的工作。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精益求精,传承手艺,革新技术,把不可能变可能。”这是石磊对工作最深的感悟。正是因为秉承着这股把不可能变可能的精神,他才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而正是由于千百个像石磊一样立志于把不可能变可能的奋斗者们,华光国瓷才会引领中国当代陶瓷回归世界舞台中央。

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求道者

华光最美奋斗者——李建

短短的头发,清瘦的面颊,厚厚的镜片遮不住目光中的专注,修长而有力的双手紧握着塑模工具,工作起来,周围的一切事情仿佛都与他无关……

年轻模型师李建,被大家称为“爱岗如珍,沉默如金”。

陶瓷艺术作品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当设计师把图纸设计出来后,首先需要模具师翻制出最贴合实际且容易出形的工作胎,整个过程不仅对精确度的要求非常高,对人的精力也是一种挑战。而李建就处于第一道工序。

从年正式在华光国瓷参加工作,到年成为参与制作上合青岛峰会元首用瓷的肱骨人员,6年之间,李建从一个“门外汉”转变成一位备受信赖的青年才俊,除了工作环境的熏陶,还与他的“话不多”的性格有关。

有些“高冷”的李建。然而,讷于言而敏于行,寡言少语的性格让他做事专注、心无旁骛,也让他的工作能力飞速进步。

设计制作上合青岛峰会元首用瓷期间,李建每天工作11个小时,周末从没休息过。工作完成时,他依然惜字如金,只是从心底舒了一口气。

“亲手做过多少套模型?”“有没有什么得意的作品?”李建思索良久,说出了一句话:“做过很多,以后会更好。”

短短9个字,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向人们诉说着华光国瓷一位最美奋斗者的光荣和梦想。

华光国瓷-

58年沧桑巨变

58年不忘初心

58年砥砺奋进

华光国瓷今天的荣耀

是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们撸起袖子

挥洒汗水拼出来的

他们冲在一线

为我们打通了奔向伟大梦想的跑道

他们跑在最前

引领华光国瓷奔向梦想的彼岸

向华光国瓷“最美奋斗者”致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