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类茶文学的开山之作西晋杜育荈赋,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yuyue/

《荈赋》(残篇)

西晋.杜育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

瞻彼卷阿,实曰夕阳。

厥生荈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

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沈华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

氤氲馨香,白黄若虚。

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译文:

唯有灵气毓秀的高大山岳,才是奇物好茶汇聚的地方。往上看那蜿蜒的山陵,填满了山的西面。其生长的茶丛,遍布山谷,覆盖山岗。承载着肥沃土地的滋养润泽,接受着甘美雨露自云霄落下。(依托着滋养润泽的肥沃土地,接受着云霄落下的甘美雨露。)值此初秋时节,农事较少之时;结伴同行,采摘茶叶,探求制作。煮茶之水,最宜选择岷江地区灌入奔腾不息的江水,舀取那些清澈的流水;饮茶之器,选择陶瓷器具,最宜选择出自东边的越窑陶瓷。斟取茶汤,要用匏瓜做成的水瓢来舀取,效法“公刘”宴请群臣时酌酒用匏的饮用方式。当烹茶初成、茶汤煮好的时候,粗糙的泡沫下沉,轻细的精华上浮。亮丽得犹如白色的积雪,灿烂得好似春天欣欣向荣的的花木。至于茶汤的质朴使人沾染了万物苏醒的本性(又作:茶汤的质朴使人沾染了天地本来的样子;又作:茶汤的味道浓厚使人沾染了时光本来的样子。),茶汤颜色在越窑青瓷茶碗中成了犹如秋霜一般的青白之色,茶汤烟云弥漫而芳香缭绕不绝,使内心真诚美好得犹如进入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饮后神清气爽,调和脏腑,困倦顿消,慵懒尽除。注:关于版本:杜育《荈赋》只余残篇,分别有97字、字、字等不同版本。本文采用字版本。荈(chuǎn):茶的别称。钟:集中。瞻:往前或往上看。彼:那、那个。卷阿(juànā):指蜿蜒的山陵。实:填满。夕阳:山的西面。《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毛传:“山西曰夕阳。”厥:相当于“其”。弥:遍、满。被(bèi):遍布、滿,以及表面、覆盖、施加等意。通“披”,搭衣于肩背之意。承:接受。丰壤:肥沃的土地。滋:滋养,养育,培养,滋生。润:雨水下流,滋润万物。《说文》:"润,水曰润下。"《易·系辞》:"润之以风雨。"《论衡·雷虚》:"雨润万物。"甘露:甘美的露水。霄:云霄。降:落下。月:月份。惟:通“唯”。独此、唯独、只有、只是,或表示肯定。农功:农事。少:暂时、稍稍、稍微。休:歇息、休假、休闲。采求:出自《后汉书·马严传》,意思是搜求、搜集。采为摘取,求为探求、求索。岷方之注:岷,指四川岷江。方,指地区、地点。注,指灌入的江水。《说文》:“注,灌也。从水,主声。”水往一处聚集,这便是灌注。挹(yì):舀取。清流:指清澈的流水。《汉书·补乐志》:“郑卫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东隅:其一,指东南地带(今浙江)。原义指东角、东方,或中原地区以东的小国。其二,另一版本为“出自东瓯”,指温州及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晋葛洪《抱朴子·钧世》:“东甌之木,长洲之林“。另,可能指古老的越族分支,分布在今浙江省南部瓯江、灵江流域。其首领摇助汉灭项羽,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市),俗称东瓯王。参阅《史记·东越列传》。其三,指越窑、越州窑。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时因处于越州境内而得名,越州,即今浙江省宁绍平原上的绍兴、宁波两地。酌:原义为斟酒。此指斟茶。

匏(páo):指葫芦、匏瓜、瓢葫芦,剖开可做瓢。文中指“瓢”的意思,即葫芦干壳做成的勺,用于舀水。

式:样子、仪式。

公刘:指夏商之际的古代周部落首领——姬刘,别名公刘,“公”为尊称,为华夏农耕文化的不朽开拓者之一,乃周文王的祖先。详见《诗·大雅·公刘》和《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文中指效法“公刘”宴请群臣时酌酒用匏的饮用方式。

沈(chén):同“沉”。

焕(huàn):光明、光亮。

晔(yè):光明灿烂,兴盛、充满生机。春敷(fū):谓花木春天开放、繁荣。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淳(chún):一指朴素诚实、质朴敦厚、笃厚朴实。二通“醇”,指味道浓厚。

染:感染、沾染。

真:本性、本原。或指人或事物的原样、本样。辰: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或指万物苏醒。另指日月星辰、时光日子等。绩:成就。青霜:犹如秋霜一般的青白之色。

白:真诚、坦白。《庄子天地》:“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

黄:形容词,指美好。

若:犹如、如、好像。

虚: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

神:精神或神气。

内:脏腑。

评榜词

《史上最美茶诗》评为第4名。《荈赋》诞生于距今年前,是人类茶文学的开山之作,比茶圣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而陆羽《茶经》里数次提到杜育及其作品,殊为罕见,由此可见羽圣对杜育和《荈赋》的推崇,以及极高的赞誉。因此,在年前的西晋时期,饮茶就首次进入了人类精神领域,甚至开始初涉茶道思想艺术。这是杜育的一小步,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

《荈赋》是人类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茶学作品。《荈赋》残篇只用97个字(另有、版本),就将茶的产地、生长、采摘、用水、茶器、煮茶、茶沫形状、汤色、味道等全流程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全文工整流畅、淡雅秀美、如诗如画、令人惊艳,开创了人类茶文学清雅、优美的文风。

《荈赋》是人类茶文化起源的标志,西晋是人类茶文化起源的时代。作为以茶文学作品为划分标准的茶文化起源,属于狭义范畴。广义范畴的茶文化起源,属于西周。《荈赋》的诞生,传达了作者的饮茶之道,演绎了涉及采茶、制茶、煮茶及品饮的优美意境,传达了作者独特的品饮审美感悟与饮茶境界;更是首次从实现了茶由物质到精神、由饮品到文化的重大升华。这是人类茶道思想的伟大探索与萌芽。同时,此文更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从而铭记于史、功勋卓著、地位崇高、千秋不朽。

第一篇茶文,

第一次记载茶的种植生长规模,

第一次描述高山环境出产好茶,

第一次记载采摘秋茶,

第一次阐述煮茶的择水,

第一次阐述陶瓷茶器宜茶,

第一次描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

第一次涉及到初步茶道思想与茶美学,

第一次阐述茶的功用。

第一部分:“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写的是产地与生长环境。杜育乃西晋大臣,又任汝南太守和右将军等职,文武皆备,手握实权。但是他天赋爱茶,痴迷不休。在他的心目中,茶乃奇物,充满了天地间的灵气。由此,史上首次阐述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概念。同时,他对漫山遍野的茶树表达了内心的震撼:“弥谷被岗”,在不知不觉之间描述了当时庞大的种植茶树规模。据信史记载,西周时首次记载了巴蜀人工种植茶树;当然,事实上人类首次种植远比历史记载要早很多很多。到汉代,才是大规模传播到全国各地扩散种植茶树的时期。而杜育《荈赋》一文,正是对历史上种植茶树进程的文字确认。另外,西汉文学家王褒的《僮约》里所描述的“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是人类最早的关于烹茶、茶器(即茶具)及茶叶市场的记载。而杜育《荈赋》一文,也正是对西汉茶事进程的反证;如果没有西汉茶事的发展程度,怎么会有西晋杜育在茶事上面如此深入的研究、煮茶的讲究和精神层面的探索呢?第二部分:“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写的是采茶和烹茶,涉及采茶季节、用水、用器及形式等。杜育在《荈赋》里第一次记载秋茶的采摘,期间更是可以发现许多细微之处。一是秋天农闲采茶,在秋收之后才采茶,以免影响耕种粮食。二是秋季采茶当以叶为主,而不是芽,这样的产量比较高。三是因为制茶法和饮茶法的原因,可能对于茶叶的细嫩没有更高的要求。更引人瞩目的是,《荈赋》里对用水、用器的精细要求,以及隐藏在文字后面的西晋烹茶方式。杜育煮茶时选用的是清澈流动的江水和越州窑的茶器。古代称饮茶器具为茶器,而制茶之器具才称为茶具;斗转星移之下,今人称呼茶具则特指饮茶器具。杜育认为,饮茶要用陶瓷,这样才是最宜茶的,并推荐使用越州窑的茶器。越州窑始于汉代,至西晋已非常成熟,是古代著名的青瓷窑。陆羽《茶经》里的“碗:越州上”指的就是越州窑出品的茶碗。由此可见西晋杜育对于茶器的挑剔和审美,连多年后的茶圣陆羽都表示认同。水质,对于茶汤品质而言至关重要,茶人不可不察。善驭水者,必为品茗高手。而一代宗师杜育,在年前就对煮茶用水进行了堪称伟大的探索,这是人类历史记载中的首次,影响至为深远。陆羽《茶经》有言:“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江水,取去人远者。”可见陆羽在赞同杜育对于煮茶用水的精细要求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西晋当时的饮茶法是“蜀茶法”。《人类茶简史》有言:“蜀茶法:又称煮茶法、煎茶旧法。将干茶叶煮汤,佐以盐、姜、桂、橘皮、薄荷等物,煮而饮之。其固定而成标准化的煮饮方式,为华夏汉代与魏晋时期的主流饮茶方式,是唐代陆羽煎茶法的基础。(备注:逍遥哥特意将其命名为蜀茶法,因为其出自人类最古老的文化茶脉——古茶脉/蜀茶脉,为古茶脉的代表性饮茶方式。)”

第三部分:“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氤氲馨香,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写的是茶汤的特点、颜色、香气、功效等,以及对于茶汤内在品质和茶道思想的初步探索。“沫沈华浮”这种茶汤特点,是烹煮饮茶方式的独有特点,历史上唯有“蜀茶法”和“唐代陆羽煎茶法”才具有这一种优美得引人遐思的特点。宋代点茶法和流传至今的明代瀹茶法都不具备这一特点。《荈赋》文字精辟而优美,使人沉醉于那个遥远时代的饮茶生活之美;而所包含的内容却是非常浩瀚,涉及了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诸多史无前例的探索;此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是人类茶叶发展史上永远绕不开的一座学术高峰。至今引人探寻不已。尤其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