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浒中,好汉们身上的搭膊是什么有何作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浅说水浒》第期(文/焦目)

水浒中,关于人物服饰的描写有很多,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各不相同。光是衫袄,就有许多种,比如白布衫、直缝宽衫、青纱衫、白罗圆领凉衫、茶褐罗衫等。服饰方面,多次提及的除了衫袄之外,还有“搭膊”。

水浒中,好汉们身上几乎都有“搭膊”。

(林冲)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

武松先把脊背上包裹解下来放在桌子上,解了腰间搭膊,脱下布衫。

(张顺)上穿一领白布衫,腰系一条绢搭膊,下面青白袅脚多耳麻鞋,手里提条行秤。

除了林冲、武松、张顺外,燕青、李逵、戴宗、李应、施恩、石勇、杜兴等好汉,以及何涛等官吏、衙役、仆人,身上也都有“搭膊”。个人统计,在今天的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中,“搭膊”至少出现了17次,可谓不少。

盔甲、衫袄、鞋靴、裤裙等都很容易理解,这个“搭膊”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水浒中的“搭膊”就是腰带,不过这种腰带还有特殊作用。

先说说作为腰带的“搭膊”

从上面所引用的三段文字可以发现,“搭膊”是系在腰间的,属于腰带。不过,“搭膊”的作用和今天的裤腰带不一样,今天的裤腰带主要是系住裤子,而“搭膊”则是用来束紧上衣,当时的裤子自有带子可以系着。

古人的上衣通常比较宽大,从曲裾深衣、直裾深衣到直裰、袍子,无不如是。宽大的上衣,并不方便平时生活,所以,古人常常要用腰带,来束紧上衣。腰带,甚至还发展为了一种礼仪。

先秦时期,贵族们的腰带是带钩,带钩像是有吸盘的钩子,一端呈扁圆状,一端弯曲呈钩子状,用于钩住腰带。这一点,从兵马俑上还能看到。

后来出现的多功能蹀躞带,也是腰带。但是,蹀躞带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蹀躞带上装饰的材料和数目的多少,表示服用者身份的高低,不能乱用,比如唐朝时,蹀躞带上的材料,最高级用金玉,十三枚;其次用犀角,十一枚;再次用银和石,九枚;庶人只能用铜铁,而且不能超过七枚。

宋代腰带制度,与唐朝差不多。但是,在宋朝,若是穿衣没有腰带,是不合礼仪的。

陶(谷)尚书为学士,尝晚召对,太祖御便殿,陶至望见上,将前而复却者数四,左右催宣甚急,谷终彷徨不进,太祖笑曰:“此措大索事分!”顾左右取袍带来,上已束带,谷遽趋入。——《归田录》

根据欧阳修的《归田录》记载,宋太宗赵匡义有一次晚上召见陶谷,陶谷看到了皇帝,四次到大殿门口又退回来。别人催他,他也不肯进去。宋太宗知道后,知道这是陶谷太讲究礼仪,所以他立刻让人取袍带,束在腰间,陶谷这才连忙进入大殿。

由此可见,在重视等级的古代,腰带是必备礼仪,皇帝若不系着腰带,大臣就不会见他,哪怕不是正式场合。

当然,金腰带也罢,玉腰带也罢,都是官员皇帝才能用的,普通人不能用,也用不起。

所以,李应、燕青、杨春等人都是用“绢搭膊”,“攒线搭膊”,即便是贵为少庄主的史进,也只是用“皮搭膊”。而为官时的林冲、秦明等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腰带呼都高大上了,前者用的是“双搭尾龟背银带”,后者则是用“狮蛮宝带束金鞓”。最牛的还是小旋风柴进,人家的腰带是“铃珑嵌宝玉绦环”,这可是帝王级的。

然而,当林冲发配沧州,风雪山神庙时,他的腰带就从“银带”变成了“绢搭膊”。

所谓“绢搭膊”,就是布腰带,就是用稍宽的绸布等制成,一般底层人都用这种腰带。林冲之前是教头,是个小官,但后来就是犯人了,所以不能再用银腰带,只能用布腰带。

宋元明时期,人们常常腰系“搭膊”,这从当时的绘画、壁画等作品中可以看到。比如宋代人所作的《杂剧图》中,左边女子的腰上就系着绞缬的褡膊;元代明应王殿壁画中,第一排是五名“杂剧演员”,右起第二人腰间就是绣花搭膊;明代教坊司、钟鼓司乐工也都会系着红色“搭膊”。

宋人《杂剧图》元代明应王殿壁画

再说说“搭膊”的特殊作用

“搭膊”除了作为腰带,还可以作为包包。

古代没有今天一样的钱包,我们看古装影视剧中会发现,古人常把东西放入怀中或者袖中。当时人们的衣袖很宽大,但袖口很紧,这种袖子叫“垂胡袖”,里面确实可以放东西且不会掉。古人还有小香包、顺囊之类的小包,也可以盛放东西,挂在腰间。还有,古人腰带很宽,系在腰间很近,所以一些碎银子等也可以放在腰带之下。

除了可以在怀中、袖子、小包和腰带下放东西,古人也用“搭膊”来放东西。

“搭膊”制成双层,四周缝合,中间开口,这样两头都可以放东西了。乍一看,就相当于两个开口的袋子,合在了一起。由于这样的包包可以放在肩膀上,或者搭在胳膊上,所以也叫“搭膊”。水浒以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中,提到过“搭膊”可以放钱。

那赢的,意气扬扬,东摆西摇,南闯北踅的寻酒头儿再做,身边便袋里,搭膊里,衣袖里,都是银钱,到后捉本算帐。——《水浒传》

背上驮了一个搭膊,里面却是铜钱。——《错斩崔宁》

新版水浒以及旧版水浒中,“搭膊”也挺考究,林冲的“绢搭膊”,史进的“皮搭膊”,都很符合原著。近现代一些考究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集腰带和包包于一体的“搭膊”。比如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版《水浒传》中,就出现了“搭膊”。如此可见,“搭膊”里是可以放钱的。

连环画版《水浒传》

水浒中,作者之所以常提及好汉们的“搭膊”,就在于写实。因为好汉们常需要在外奔波,那些下级官吏、衙役等人也是,他们不便于携带箱子或者小包,所以就用“搭膊”,这样既可以当腰带,还能放东西,又不会用到手,可谓一举多得。

后世文学作品中,所谓放钱的“褡裢”,就是从“搭膊”演变而来。晚清近代以来,商人或帐房先生外出时,总是将“褡裢”搭在肩上,可以空出两手做其他事。一些博物馆里现在还收藏着“褡裢”,上面还有刺绣,堪称艺术品了。

不过这样一来,“搭膊”便不再是腰带了,彻底成了包包。再到后来,各种包包出现,衣服上也有了口袋,“褡裢”便消失不见了。

本文参考资料:《水浒传》《归田录》《宋史》《新唐书》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