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科书都教错的四个历史冷知识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五大名窑名称错误

历史教科书上五大名窑作汝、官、哥、钧、定,但实际上五大名窑是柴、汝、官、哥、定。

明《宣德鼎彝谱》曰:

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

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因柴窑本身尚未发现,故以钧窑补。

子婴不是扶苏长子

子婴的身世并无定论。

最早记载子婴事迹的《史记》,对子婴其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胡亥的侄子。《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六国年表》作“高立二世兄子婴”)这种说法认为“兄子”就是兄长的儿子

二是秦始皇的弟弟。《李斯列传》:“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三是秦二世胡亥的哥哥。这一派认为《六国年表》的有关章句:“高立二世兄子婴”应该理解为“赵高拥立秦二世的兄长子婴为秦王。”

四是始皇弟成蟜之子。有历史学家表示《李斯列传》集解引徐广说“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中的“弟子”应理解为“弟弟的儿子”。

这几种说法当中,以第一说“二世兄子”较为流行。迄今为止,从东汉班固到近现代,多采用这一说法。学界中多数亦支持这一说。就连近几年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这两部著名的大辞典,也都一致认为子婴是二世兄子,并指出是扶苏之子。

亦有论者如杨善群、王蘧常等人支持第二说。论点包括:

子婴的遭遇、才干及影响力绝非秦二世或同辈所能及。

据《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记载,胡亥对待自己的兄弟绝不手软,子婴若为胡亥的兄长,为何能存活下来。

秦始皇死时年仅50岁,扶苏年龄大约为30岁左右。而《秦始皇本纪》中叙述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杀赵高(与《李斯列传》中所述杀赵高过程不同),其子年龄至少有15-20岁左右,推断子婴年龄当为35-40岁左右,比秦始皇小10-15岁左右,与扶苏年纪大致相当。

在两汉时期的史书《史记》、《汉书》原文及《史记》三家注、颜师古注并无提及子婴为扶苏之子。

尚有学者如李开元、马非百等人提出第四说,论点如下:

有关《李斯列传》集解引徐广说“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中的“弟子婴”,应理解为“弟弟的儿子婴”。但秦始皇的弟兄见于文献记载的只有成蟜、母赵姬与嫪毐所生二子。所以被认为是成蟜的儿子。

《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婴”之名,有初生儿,年幼儿的含义。

据有关史料推测,成蟜大约出生于前年,子婴大约出生于前年。成蟜于前年降赵时,其子此时约为2岁左右,并且可能留在秦国。

因与胡亥同辈且年龄较大,所以《六国年表》“高立二世兄子婴”中的“二世兄”应理解为“秦二世的从兄”。与胡亥无皇位争夺的利害关系,所以不在二世所欲清除的兄弟姐妹中,反而能站出来劝谏二世不要滥施诛杀。

但是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子婴几乎不可能是扶苏的儿子,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现代“古今字”(含通假字)的误区一是在“古今字”的性质上,把用字问题误认为造字问题。“古今字”是个学术史概念,指的是不同时代使用不同字符记录同一词项的用字现象。可20世纪以来,大多数学者都把“古今字”看作造字现象,典型的说法如:“古今字是字形问题,有造字相承的关系。产生在前的称古字,产生在后的称今字。在造字时间上,古今字有先后之分,古今之别。古今字除了‘时’这种关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古字义项多,而今字只有古字多种意义中的一个,今字或分担古字的引申义,或取代古字的本义。”这种认识的“古今字”也被叫作“分化字”。

但实际上“分化字”是单方概念,“古今字”是组概念;“分化字”与“母字”之间音义有别,而“古字”与“今字”必须音义相同;“母字”在单个义项上可以跟“分化字”构成用字层面的“古今字”关系,但构成“古今字”关系的字组并不限于有造字相承关系的“母字”与“分化字”。所以把用字的“古今”关系看作造字的“分化”关系,既不合学理,也不合学史。

二是在“古今字”的材料上,把不同角度的归属误当成概念纠葛。“古今字”是着眼于时代的先后对同词异字现象的一种表述,它所适用的材料,换个角度也可以同时归属于别的关系。如“線”“綫”“线”,从使用的时代先后看,“線—綫”“線/綫—线”都可以称为“古今字”;从字词的形义关系看,则“線—綫”“綫—线”可以归属“异体字”;从笔画的繁简看,“綫—线”又属于“繁简字”。这种同一对象可以多属的情况,是切换观察角度造成的,并不违背思维逻辑,因为角度不同的类别属于不同的平面,不同平面的概念原本没有交叉纠缠的地方。“綫—线”可以分别归属“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并不意味着“古今字”包括“异体字”“繁简字”,或者“古今字”跟“异体字”“繁简字”彼此交叉。

事实上,交叉的是材料(多属),就这几个概念而言,它们属于不同的系统,彼此之间并无瓜葛,因而无需作内涵和外延上的分辨,当然也不能彼此对立,将材料作是此则非彼的绝对划分。遗憾的是,现代人对于“古今字”的研究,主要精力恰恰放在“古今字”跟“异体字”“通假字”“同源字”“繁简字”等字际关系的辨析上,结果或包含,或交叉,或对立,材料与概念混同,越辨越乱。

三是在“古今字”的学史评价上,强人就己,误设臧否。现代学者往往先入为主地把“古今字”看成“分化字”,并以此为检验是非的标准,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论断。如段玉裁有时会把“古今字”的古字称为“假借字”或把今字称为“俗字”等,有人就从概念对立出发,批评段氏混淆失误,认为段既说某某是“古今字”,又说某是“假借字”某是“俗字”,自相矛盾。其实段玉裁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同组材料而已,说是“古今字”乃着眼于用字时代的先后,说是“假借字”或“俗字”则是进一步说明这个字的来源或属性;这些概念所处层面不同,解释目的不同,根本就不矛盾。

古人刷牙没我们想的那么落后

上图就是古人使用的牙膏。

《诗经》中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来形容一个人的高颜值,其中“齿如瓠犀”是说牙齿像西葫芦的籽,又白又齐。那么古人是如何追求完美的牙齿呢?第一种是漱口,这也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我国古人很早就有了口腔卫生的概念,他们不止讲究使用盐水、中草药水、清水、茶水等漱口,并认为晨漱不如夜漱口。除了漱口,古人还使用一样小物件——牙签。考古学家曾发掘出年代约在汉代晚期的金属牙签,用黄金打造而成的,而这类可反覆使用的牙签在文献上都有印证。第三种是牙刷和牙膏的使用,古人使用牙刷和牙膏的历史也十分源远流长。南梁的《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中言:“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记载的就是我国最早的“药物牙膏”,具有美白和消炎的作用。在两宋时期也有制作药物牙膏的方法。牙膏出现,牙刷自然也紧跟时代潮流。宋代人们抛弃了植物枝条制作的牙刷,开始使用植毛牙刷。南宋周守中《养生类纂》中记载: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这里的“刷牙子”指的就是牙刷,刷毛用的则是马尾毛。除上述的日常护理外,古人还用鸡舌香治疗牙痛和保持口气清新。鸡舍香也叫丁香,早在东汉时代就流传到了我国,成为了当时流行的“口香糖”。据东汉儒学家应劭所写的《汉官仪》记载:“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从那以后,东汉朝廷里面慢慢也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凡是在皇帝跟前上奏的尚书郎,必须在嘴里含一根鸡舌香,这样才不至于因为口臭熏倒皇上。此外,还有叩齿术。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一书中提到:清晨叩齿三百下以上,可使牙齿坚牢,不致掉落。我国民间有“清晨叩齿三十六,到老牙齿不会落”的谚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