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茶拳文化同修雷高岭老师每日茶经课2 [复制链接]

1#

雷高岭老师:

茶有一道、二悟、三友、四气、五性、六味、七情、八难、九香、十德!

日日行茶,时时修持~~

第四章:四之器

水方

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解释:水方,用椆(diāo)、槐、楸(qiū)、梓等木料制作,内侧和外侧的缝隙都用油漆涂抹,能盛一斗的物体。

延伸阅读:水方是煮茶时用来装水的桶,而且陆羽说的是方形桶。木桶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行了,在金属冶炼技术尚未成型之前,木材是常常成为首选。而为何这里的桶是方形,其实是因为前面的的许多茶器皆为方形,并且在尺寸上可以叠放,为了存放方便而把桶设计为方形。

第四章:四之器

漉水囊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解释:漉(lù)水囊,和平常用的一样,用生铜铸造框架,以免沾水后会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染上腥涩味道。因为熟铜易氧化,会生成铜绿和污垢;用铁会生成铁锈,使水变得腥涩。隐居在山林中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圆筒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再用绿色涂有油的绢子做成一种可防水的袋子,用来存放漉水囊。漉水囊的直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延伸阅读:漉水囊在陆羽之前,并非煮茶必须之物,而只用于僧人中,因为僧人云游时时常需要饮用野外的水,而溪泉中常有些小虫,所以饮用前需要过滤,这才有了漉水囊。一般出门超过五天或者行程超过二十里地,就要带上漉水囊了。

第四章:四之器

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

晋舍人杜育《苑赋》云:“酌之以瓠。”

瓠,瓢也,口阔,胫薄,柄短。

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

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

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解释:瓢,又称杯勺。有的将葫芦剖开制成,有的则用树木挖成。晋朝杜育在《苑赋》里说:“用瓠舀取”。瓠,就是用葫芦制成的瓢。口阔、身薄、柄短。晋代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道士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出的茶送给我喝。”牺,就是木勺。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

延伸阅读:瓢是煮茶时舀水的工具,不过也可以用来饮茶。到了现代依然有瓢这个工具在使用,在一个大盏中泡好茶,用瓢来给宾客分茶。如果是做点茶的话,要分给多个人品饮,瓢也是必备工具。

第四章:四之器

竹夹,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解释:竹夹,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长一尺,两头用银包裹。

延伸阅读:竹夹的作用是在煮茶的时候环击汤心,以使茶的味道更浓香。其作用和宋代斗茶时搅茶工具茶筅相似。

宋代斗茶不用把茶叶放入釜中煮,而是用沸水冲泡,然后以荼筅大力击茶汤,使沫饽出现。茶之优劣,便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

夹与策同义,这里竹夹换作竹策更为合适。古时候“策”和“册”又可通用,都有竹编简册的意思,同时策又有“筹策”之意,是指一种作计算之用的细竹签现代出土的汉时筹策,看起来比一般的筷子要细一些。

陆羽所说的竹夹应该是种类似筷子,但比筷子细巧一些的箸类器物。它两头包裹有银片,原因不外两种,是使其重量增加,在环击茶汤时更为有力;二是银相对铜和铁等金属,更不易被氧化。不过,陆羽所说竹夹两端包银,不应该是一种常规的做法,寻常人家煮茶时所用竹夹,很可能没有包银。竹夹的制作材料,除了竹子还有木材,这里统称为竹夹,它也成为一件茶器的名称。准确来说,这种工具叫茶策才对。唐代阎立本所画《萧翼赚兰亭图》中出现一位老人,手里拿着箸类器具,应该就是陆羽所说的竹夹。

此系列往期回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