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视频除了我们,还有谁把成化斗彩和雍正官窑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那家医院治白癜风 http://www.zggylt.com/

引子

喝茶,形式上要简洁,但心境和情趣却可以灿烂。读一读古人的茶诗就知道。好茶配好诗,才完美。

唐代|阎立本《斗茶图卷》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似乎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刻画逼真,再现了唐代某些产区已出现的斗茶情景。

我们先来看这期的视频节目

(视频时长14:14,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古物新用是很高的审美趣味

一位热爱生活的设计师曾这样和小林我说,古物新用是“和岁月谈一场天长地久的恋爱,活出生命的质感”。

马爷说自己十几年前去日本,在一位日本陶瓷收藏家府上做客,主人用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他泡茶。当然,成化斗彩鸡缸杯是一个很极端的“古物新用”的例子。对于热爱生活的当代都市人,古物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与精美而稀少的官窑瓷不同的是,还有不少准官窑瓷器还是有遗存流传至今的,比如“敬畏堂”。

“敬畏堂制”青花楷书款识,王室用器,就是个例子。“敬畏堂制”器物是雍、乾年间“亲贵诸王”所定烧,取名“敬畏”,为宋朝理学的核心术语。明代理学家王阳明说:“洒落为吾心之体,敬畏为洒落之功。”更因雍、乾二帝推崇理学,故内廷和亲王的堂名多用理学名词命名,乃一时风气。

这期视频就从一只天蓝釉的小杯子说起,此杯的天蓝釉宁静肃穆,确合敬畏天地之意。辈子的主人告诉我们,这是一件雍正时期的酒杯,口径大约6.6公分,高约5.6公分,底部口径约2.5公分。这样造型的小杯子在当时应该是酒杯,然而如今“古物新用”的潮流在茶界蔚然成风,收到这样的宝贝,土豪玩家都不假思索的置于茶席间,每次啜饮间似乎与古人上下沟通,抱有“敬畏之心”。

教你3招看前人的柴烧

1.气泡:古瓷中一般都用柴烧,再烧制过程中由于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表现在釉面气泡上就是大小不一,有一定层次感。这些特征在明清瓷器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而在古瓷上,又得由于釉比较薄,气泡炸开,形成无数个大小不一,又一定层次感得芝麻点。而现代工艺的气烧和电烧,则是的釉面气泡大小均匀密集。

2.釉色:柴窑烧出瓷器温度差异大,各类高温低温釉呈色不易控制,易烧出深深浅浅的效果。釉色均匀的柴烧瓷器十分难得。气窑可以恒温控制,因此烧出颜色稳定。

3.落灰:柴烧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现代华丽光亮的釉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

柴烧的美感,值得追求

柴烧,不仅是燃烧薪柴,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而成美丽作品。作品表面可以感觉火焰流窜在坯体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烧后的灰烬产生的落灰釉,整体呈现的是,粗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带给创作者更多的惊喜和艺术享受,这也是电窑或瓦斯窑所不能及的。

因此烧成的陶瓷产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正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而投入庞大心力去追求的原因所在。

不是柴烧好,而是古人审美高

柴烧毫无疑问有着她独到的美,然而我们依旧不能忽视柴烧的一些弊端。首先要消耗大量木材,同时产生的污染也不小,守夜倒班占用人力也大。我们也可以想像,但凡古代有气窑、电窑用,估计也没柴烧什么事了(此处替古人说一句“呵呵”)。柴烧的价值在于复制了传统工艺的美感,而不是它因技术局限造成的高昂成本。

古人穷尽毕生,用柴烧追求现在气窑和电窑的效果,我们花大价钱,买现代人仿烧的古人柴烧出来的残次品。这种回归传统的方式,小林我窃以为太过肤浅,要追就追古人的高级审美趣味,而不是本末倒置去追求“柴烧”这两个字。

对瓷器感兴趣的朋友们,

小林在这推荐一个靠谱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