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砂海墨韵
陈曼生,“西泠八家”之一,是名噪一时的钱塘才子。
他设计紫砂壶,交与紫砂艺人制作,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进了紫砂壶艺。
使紫砂艺术进入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开创了文人壶的新纪元。
提起陈曼生,壶友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曼生十八式”,其实曼生所设计的茗壶,远不止18把。
“十八”在古代是用来泛指的虚数,表示数量多的意思,我们今天所说的“曼生十八式”,是沿袭古人叫法。
成书于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收录的曼生壶就有26把。据考证,曼生壶至少有40多种式样。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陈曼生以葫芦为原型,创作出来的葫芦壶。
小小的葫芦,圆嘟嘟的身子,看着甚是可爱。在中国,葫芦寓意福禄双全,是吉祥宝物。
在古代,葫芦是仙佛故事中与神仙和英雄相伴的宝器。在民间,葫芦是福禄双全的象征,也是镇宅安家之物。
▲清水泥葫芦壶
在古代,葫芦是仙佛故事中与神仙和英雄相伴的宝器。在民间,葫芦是福禄双全的象征,也是镇宅安家之物。
台湾乡间,流传一句谚语:“厝(cuò)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意思是说,在家里摆放一个葫芦,才会富有。
葫芦壶的故事
曼生出生时就已家道中落,自幼寒窗苦读,34岁时才得以拔供。几经辗转波折,数年后才当上了溧阳县令,为官清廉,享誉一方。
一日,外甥来访,竟以一担青葫芦为礼。曼生不觉礼薄,热情款待。
▲曼生原作葫芦壶
外甥虽清贫,却也酷爱读书,这点让曼生深感欣慰,临走道别时外甥对他说到:“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只愿亲舅福禄双全。”曼生听闻十分欢喜,回礼道谢。
外甥别后,曼生捧起葫芦置于案头写生。画完再看,更觉得有趣,又重置笔墨,依着葫芦样式设计了葫芦壶。
▲红泥葫芦壶
本来就是随手描绘,哪想到一画成真,尤其是壶钮上的小环,更是点睛之笔,曼生大喜,就将此壶命名为葫芦壶,有“福禄”双全的美意。
读完之后,若你有关于紫砂的任何问题,可加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