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侯长春笔下的老北京民俗一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办法 http://www.bdfyy999.com/
卖风车儿的

风车儿是正月里儿童玩具之一。它是用高粱秸扎成骨架,再装以彩色纸条为辐条的轮子,风吹轮转,拨动鼓槌,不停地击打架上的小鼓,发出“叭、叭”的响声。春节各庙会都有卖风车儿的摊点。厂甸开市期间,人们站在虎坊桥上就能听到从新华街传来的风车儿、空竹和琉璃喇叭连成一片的声音。

卖扑扑登儿、琉璃喇叭的

扑扑登儿和琉璃喇叭都是玻璃制的儿童玩具。扑扑登儿是以绛红色玻璃吹成的葫芦状的东西,底部很薄,使其共鸣腔增大,稍一吹气便咕咚作响,有一头大一头小的细管,小的一端是吹口,卖的人用钢锯打一个豁口,用力吹便发出高亢而嘹亮的声音。不过是易破碎而致伤,可是小孩爱玩,多偷着买。

卖风筝的

在北京,风筝摊点的主人都是制风筝的好手,从扎架子、糊纸(绢)、彩绘到提线儿的拴结等等工序都十分讲究,并且各有特色。京城中最有名的要算哈国良与金忠福两家了。后门(地安门)桥北路西有座火神庙,山门内北墙有一风筝摊,专售各种风筝,尤以黑锅底沙燕最有名,那就是世代相传金忠福的风筝摊。每年厂甸开市期间,海王村北面路东的小胡同中有一风筝摊,大小风筝挂满墙壁,其中有一拆多长的小哪吒做得非常精致,飞得又高又稳,那便是著名的哈国良的摊位。

卖爱窝窝的

爱窝窝是北京春节期间庙会上的一种小吃,以蒸熟的江米做皮儿,以蒸熟的面粉做敷面(防止粘连),包以豆沙或枣泥、山楂等馅,揉成元宵大小的球形,缀以红点儿以区别是什么馅的,逛庙会的人可以买来吃,也可用纸匣装上带走。贩者吆唤“爱窝窝尝馅来”。

卖大糖葫芦的

大糖葫芦是厂甸庙会特有的年货。它是用荆条串上山里红,刷上以黍米做成的饴糖,俗称小糖子,小的三尺余,大的五六尺,刷上饴糖通体呈白色,顶上插以红绿纸小三角旗。逛完厂甸归来,手持大糖葫芦招摇过市,也是春节之一景。

画棚子

每年厂甸开市期间,南新华街自师范大学以南路旁便道上便搭起一座座席棚,棚内挂满名人字画。任人参观选购。这其中偶尔也会出现珍品,但标名宋元各家之作,大抵是赝品,至于扬州八怪之作,任伯年、钱慧安、张子祥的作品则比比皆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名家作品几元钱或十几元钱就能买到。这些画棚子、书摊、古玩摊都是厂甸集市中的文化商点。

窗帘画儿

正月初一到初五,京城大小商号都歇年假,憋了一年的小伙计好似出笼的鸟儿,都去逛天桥儿庙会,不出去的在店中敲锣打鼓,铺面只上门不上板儿。玻璃窗内都挂上带画儿的窗帘,这种窗帘是素绢为底,每一窗眼为一幅画,内容多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封神榜》等人物故事,工笔重彩,画得十分精致。其中不乏高手之作,所以引得一些逛街的大人小孩伫立观看。这也是新春街头之一景。

卖空竹的

春节期间,厂甸及各庙会都有卖空竹的摊点,木柜上绑架子,上面挂满大大小小、单轴双轴各响儿的空竹以及地轴儿。抖空竹讲究的是用六道木作杆,系上小线儿,抖起来发出嗡嗡的声音十分好听,先学抖双轴,待玩得熟练了以后再抖单轴,还能抖茶壶盖儿、酒嘟噜。除此之外,还能扔高接高、爬杆儿、放地等难度较高的技巧,至于专门从事杂技的艺员像王葵英、王桂英姐妹则更是其中的高手了。

卖元宵的

正月初六开市以后,街上就有卖元宵的摊儿了,它和粽子、月饼一样都是应节的买卖。正月初八“顺星”(祭星宿),以及后面的三天灯节都是卖元宵的高峰。摊上陈放着各色打好的生元宵和元宵馅儿,打元宵的师傅双手擎着大筐箩的一端用力抖动,元宵不住地滚动翻腾,筐箩撞击在案子上咚咚作响,旁边煮元宵的锅热气腾腾,灯明火亮,再加上似说似唱的叫卖声汇成一片,真是热闹非常。

冰灯麦子灯

上元观灯,各种灯彩争奇斗巧。住家小孩儿手提“气死风”、羊灯、狮子灯、鱼灯到处游逛,屋里墙壁上挂满扇形、桃形、方胜等壁灯,上画花鸟鱼虫。堂屋悬着马尾(yi)儿灯,人物能活动,观之有趣。除此以外还有冰灯、麦子灯更为朴实别致。冰灯是以稻草扎架子做出各式人形,然后泼水结冰而成。麦子灯是用竹做骨架,扎成人形,铺上棉絮,撒上麦粒,浇上清水,十天便可长出碧绿的麦苗,毛茸茸的非常可爱。地安门外鼓楼前有一家干果铺,每年都制冰灯,任人观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