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要不是因为鹤唳华亭,我可能真的get [复制链接]

1#
最近唯一追的剧就是《鹤唳华亭》,即使隔壁的《庆余年》蹦跶得再欢乐,也比不上情节紧凑、反转颇多、无比虐心的《鹤唳华亭》在我心中的地位,当然,也是吃罗晋的颜。60集的篇幅,数目虽惊人,但看的时候完全不会快进,一方面没什么废话,另一方面服道化十分走心,值得细细揣摩,从瘦金体到流行织物“罗”,尤其是“点茶”的两场戏,先把茶饼碾成细末,置于茶碗中,倒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再注入沸水,用茶筅搅打,使茶末与水相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雪沫乳花浮午盏,宋朝风雅展现地淋漓尽致。所谓的宋代“点茶”到底是什么?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烹茶的水以“山泉之清洁者”为上佳,“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茶叶以白茶为顶级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入汤轻泛,发泡充分。烹茶之时,从茶焙笼中取出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还要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茶末研好后便可以冲茶,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马上调茶膏,每只茶盏放一勺茶末,注入少量开水调成膏状,然后一边缓缓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筅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泛起茶沫,击拂数次,这个烹茶的过程,就是“点茶”。南宋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就曾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风雅场景,除了泡茶的水质和好的茶叶,开水的火候及茶盏也极为重要,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以水刚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的茶盏以建盏为宜。“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甚厚,熤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曾出现过一个词“咬盏”,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所谓“咬盏”,就是在“点茶”过程中,如果茶末碾得十分细腻、注汤及击拂都恰到好处,就会出现较多的绵密泡沫,且茶汤绵细可以紧紧咬住盏沿,久久凝聚而不散,这种效果就叫作“咬盏”。好茶的士大夫,必备一套12件茶具既然“点茶”的过程如此繁复,茶具是万万不可马虎了事的,于是宋代每一位好茶的士大夫家中必备一套足足12件的茶具,南宋董真卿将这套茶具绘制成了《茶具谱赞》,因有十二件,故又称“十二先生”。储放茶团的茶焙笼叫“韦鸿胪”,捣碎茶团的茶槌叫“木待制”,磨茶的小石磨叫“石转运”,研茶的茶碾叫“金法曹”,量水的飘杓一般用葫芦制成,得名“胡员外”,筛茶的罗合叫“罗枢密”,清扫茶末的茶帚叫“宗从事”,茶盏叫“陶宝文”,安放茶盏的木制盏托叫“漆雕秘阁”,装开水的汤瓶叫“汤提点”,调沸茶汤的茶筅叫“竺副师”,用来清洁茶具的方巾叫作“司职方”,所以你看,这才是精致生活的典范。点茶茶艺从元朝起逐渐衰落,最后于明代消失,如今除非在特定场所有专业的茶艺师表演,否则很难看到,更别说体味其中的雅趣了,如今因为《鹤唳华亭》,又能一睹风采实乃幸事,相比寻常人家,钟鼎之家事事都要精致入微,与其说“点茶”是一种追求精致的生活方式,更像是精神上的超凡脱俗,“斗茶”也不仅仅是一种趣味,更是格物致知,自我沉潜、自我反省,从而达到内心的净化和超脱。最后,此剧精良虐心,诚心安利,建议在深夜点开,看一遍,再看一遍,一直看到泪湿枕头,然后心满意足地睡过去,有助缓解失眠多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