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引领当代文人紫砂之风潮唐云与紫砂壶 [复制链接]

1#
唐云先生紫砂自明代初创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文人紫砂萌芽于清早期,海派著名画家唐云带动的当代文人紫砂,则是其中一大高峰,其风潮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他多次参与紫砂壶的设计、撰铭、书写、绘制,经由制壶艺人捏制、刻绘、烧制后的紫砂壶风格多变、别具一格。唐云所推崇的艺术典范,不仅客观上推动了紫砂壶设计与工艺技术的进一步深化,而且推动了紫砂壶在艺术领域的大力发展。

唐云与文人紫砂的渊源

关于紫砂的历史,虽有争议,但据传世实物及文献记载,学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距今五百多年。也有说法认为其始于北宋,但毋庸置疑,紫砂盛于明清。与陶器、瓷器相比,紫砂实属“后起之秀”。由于紫砂的质地纯厚古朴,不俗不媚,非常符合文人的气质,所以受到了文人的心理认同与普遍喜爱。此外,紫砂壶等器因具备实用性,故深受爱茶好酒的文雅之士喜爱。

明清以来,尤其在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文人雅士们逐渐参与到紫砂创制过程中。他们常以坯当纸,于坯上撰壶铭、书款识、刻花卉、刻印章,可以说是将诗书画印迁移到了紫砂上。更有人于壶上刻留言,以其作赠礼。因而紫砂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说法。还有一批诸如张廷济、陈鸿寿等出身杭州诂经精舍的金石学家们,在诗词歌赋、壶型设计和铭文等方面推崇仿古,极大提升了紫砂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此外,还有文人对紫砂进行收藏或著述,在社会上掀起了“文人紫砂热”。正如王海珠所言:“他们(文人墨客)通过收藏、定制、书画篆刻、亲自制作、造型设计、著书立说等方式影响紫砂陶的制作及风格,引领紫砂业及紫砂艺术的潮流和时尚,以致文人对紫砂陶的喜好在清代中期形成文人风潮所趋。”

▲曼生合欢壶唐云艺术馆馆藏品

陈鸿寿(—)是清代著名的画家、诗人、篆刻家和书法家,字子恭,号曼生,钱塘(今杭州)人,时人赞其作品“简古超逸”,为“西泠八家”之一。嘉庆年间,陈曼生在溧阳县任地方官时倾心紫砂,曾请制壶名家杨彭年等制壶。他自作壶铭,将金石题刻与传统制壶艺术结合,所制之壶名为“曼生壶”。陈曼生还发挥自己的天赋,创作了多种造型独特的紫砂壶样式,世称“曼生十八式”。陈曼生遵循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书法、绘画、金石融入紫砂壶,使紫砂壶的艺术性大大增强。“曼生壶”一时名声大噪,众人争相收藏、鉴赏。年,李叔同曾写信给南社友人陆丹林,其中就特别提到了曼生壶:“或可在红树室中与端州旧砚,曼生泥壶,结为清供乎?”可见曼生壶深受文人雅士喜爱。后来,更多文人雅士参与紫砂壶的创制,他们发挥自身的特长,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使紫砂壶与书画翰墨有效融合,相映成趣。文人艺术与制壶技艺有机结合,实现了紫砂壶从工艺品到文人艺术珍品的转变。在文人紫砂热的风潮下,手工技艺与诗书画印艺术结合,也大大提高了紫砂陶的知名度及紫砂艺人的社会地位和艺术素养,孕育了一批制壶名家。杨彭年(—)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宜兴制壶名手,其弟杨宝年、妹杨凤年,都是当时的制壶高手。杨彭年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具天然之趣,被视为珍品。除了拥有娴熟的手工技艺之外,他还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之味,有乾嘉时期的时代特色。此外,他与当时的名人雅士陈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所制之壶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壶柄上镌有“彭年”印记,盛极一时,对后世紫砂壶的鉴赏、收藏等具有深远的影响。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制壶最多,世称“曼生壶”,深受鉴赏家珍爱。

▲唐云先生收藏并捐赠的八把曼生壶唐云艺术馆馆藏品

曼生壶中的“合欢壶”“扁壶”“瓢壶”“匏壶”“提梁壶”“笠荫壶”“井栏壶”八把为现代书画家唐云所收藏,壶身光润古雅,品质精妙。年,其家属将壶捐赠给杭州唐云艺术馆,成为镇馆之宝。年6月18日,唐云艺术馆举办了“杭人唐云——唐云艺术馆馆藏精品展”开幕式,八把曼生壶一同亮相,惊艳全场。

唐云对文人紫砂发展的推动

收藏鉴赏

近代以来,文人紫砂的热度不减,很多近现代的书画家也热衷紫砂收藏与制作,其中唐云先生发挥着引领作用。

唐云(—),字侠尘,别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曾居富春大石山,因号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他是现代上海画坛的杰出代表,擅长花鸟、山水及书法,且精鉴赏,富收藏,除书画以外,还热衷收藏紫砂壶。唐云好喝茶,喜谈茶经,曾说:“我辈虽有酒、肉、茶三绝,但诗不敢和坡翁比,喝茶的诗都被坡翁写绝。但若论茶,我比坡翁喝的茶要多。”唐云爱茶道,也颇重茶器。他认为宜兴的紫砂茶具最适合品茗,因而十分热衷收藏紫砂壶。唐云爱壶藏壶,不仅仅因壶本身,如他自己所说:“那些隽永的铭文与壶的别致外形交相辉映,互为衬托,取得浓郁的美感和意在言外的艺术趣味,从而把实用的紫砂茶壶升华为艺术珍品。”

唐云好壶藏壶,曾言他是以藏壶与饮茶而自娱的,这在当时远近闻名。就藏壶而言,“仅紫砂茶壶一项,(唐云)就藏有明清以来名家名壶一百数十件,是我国最重要的紫砂收藏家之一”。

唐云收藏的名家名壶涵盖明代大彬至现代诸多名家,可以说其收藏的紫砂壶足以代表五百多年整个紫砂历史的基本面貌。这些紫砂壶中最为突出的是各个时期著名壶艺家与著名书画家直接合作的作品,“如陈辰(共之)与王时敏合作的‘提梁合欢壶’,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的‘曼生壶’,杨彭年与江听香(陈曼生契友)合作的‘石铫提梁壶’,杨彭年与朱石梅合作的‘圆角方础壶’,杨彭年与瞿应绍(子冶)合作的‘中石瓢壶’,杨彭年与笏山合作的‘钿合壶’,韵石与赧翁(梅调鼎)合作的‘博浪椎’和‘高柱础壶’,顾景舟与吴湖帆合作的‘大石瓢壶’”。其收藏的文人紫砂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唐云收藏的紫砂壶中,尤以八把曼生壶最为有名,唐云为此还特意给画室增添了斋名——“八壶精舍”。

第一把为“合欢壶”,壶身形似两器皿对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欢,寓意合则欢。20世纪30年代后期,唐云初到上海时,以黄金四两收回,由阮性山先生出让。壶肩铭曰:“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曼生铭。”阐释了“合欢”之义——若是东坡的门徒,三五知己,无酒有茶,品茗谈天,足矣。壶底钤阳文篆书“阿曼陀室”,把下印阳文篆书“彭年”。这把曼生壶,为“八壶精舍”奠定了基础。

第二把“合欢壶”是唐云在解放之初以块大洋,从古玩店获得的,原为吴佑庆藏。壶肩铭曰:“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曼生铭。”壶底钤阳文篆书“曼生”,把下钤阳文篆书“彭年”小印。壶铭中的“八饼头纲”为宋朝进献给皇帝的贡茶,皇帝赏赐这种茶给大臣往往是种殊荣,苏东坡就有“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的句子。第三把是“扁壶”,原是上海收藏家宣古愚的藏品。据说宣氏得知唐云有意要收藏此壶,就把壶装在锦盒之中,亲自送到唐云府上。壶肩铭文为:“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公作扁壶铭。”壶底钤阳文篆书“阿曼陀室”,把下印阳文篆书“彭年”。

▲曼生扁壶唐云艺术馆馆藏品

第四把“瓢壶”是在北京与画家周怀民游什刹海时购得的。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壶底印有“阿曼陀室”,把下钤阳文篆书“彭年”小印。瓢壶亦称石瓢壶,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初称“石铫”,苏东坡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的句子。陈曼生所创这一样式,壶身呈“八”字形,底足为三角鼎立状,造型浑厚古朴,又不失简洁稳重。

▲曼生瓢壶唐云艺术馆馆藏品第五把“匏瓜壶原为吴大徵藏品,据说是画家胡若思在苏州的一家旧货商店代为购进的。所以唐云总是说:“这要感谢山水画家胡若思。”“匏”字,说文解字作“瓠”,即葫芦。壶身铭文:“饮之吉,匏瓜无匹。曼生铭。”壶底印有“阿曼陀室”,把下钤阳文篆书“彭年”小印。壶铭借用了三国时期曹植《洛神赋》中的典故“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简洁古朴。

▲曼生匏瓜壶唐云艺术馆馆藏品

第六把“提梁壶”是唐云陪朋友魏仰之游北京什刹海时以五十元购得的。壶身铭曰:“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壶底印“阿曼陀室”,盖内印“彭年”小印。

▲曼生提梁壶唐云艺术馆馆藏品

第七把为“笠荫壶”,由新金陵画派领军人物亚明先生赠与唐云。壶身铭曰:“笠荫喝,茶去渴,是一是二,我佛无说。曼生铭。”底部阳文篆书“阿曼陀室”,把下款“彭年”。原为亚明家酱油壶,因唐云喜爱之极,亚明于年慷慨相赠。

▲曼生笠荫壶唐云艺术馆馆藏品

第八把为“井栏壶”,因造型源自水井的护栏,具有极好的寓意,故名。这是改革开放后唐云在上海购得的,壶身铭曰:“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壶底印有“阿曼陀室”,把下印“彭年”。这把“井栏壶”虽小,却极具特色,造型流畅古朴,颇受唐云喜欢。

▲曼生井栏壶唐云艺术馆馆藏品

唐云收藏壶并不是“藏而不露”,而是拿出来轮番使用。他认为,这些藏品是身外之物,只有常用才能真正体会到收藏的乐趣。据唐云家属及友人回忆,唐云经常约三五好友来家中相聚,一起作画、喝茶、赏壶,有时也用壶招待客人。钱剑华曾回忆说,唐云“作画过程中,有时停下笔来审视思索,喝茶抽烟,轮换着使用名壶,自有一种摩挲玩赏的情趣,我也得到了分批观赏藏品的机会”。

参与制壶

唐云不仅收藏紫砂壶,还亲自参与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据说,20世纪70年代末,沈智毅从宜兴回到上海时,带回来三把茶壶的泥胚,请唐云作画,沈觉初镌刻。这三把壶曾在上海美术馆展陈过,被誉为“当代新古董”。后来,唐云又与“江南壶怪”许四海一起合作“云海壶”,唐云负责设计款式、作画题铭,许四海负责捏壶、制坯、烧制,一度传为佳话,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曼生壶”的风采。“云海壶”在上海、香港展出时反响很大,轰动一时。据记载,唐云曾先后设计过25种紫砂壶款式。唐云题写的壶铭亦新颖、有趣,如他曾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茶具中的铜碾设计制作了“铜碾壶”,并题写铭文:“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此外,唐云还突破传统,对紫砂壶进行创新。他设计制作了“井栏”“掇球”,并在“井栏壶”上画其擅长的小鸡图,题铭“吃茶知长生”;在“掇球壶”上题铭“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碗各奔东西”,有趣且蕴含禅机。据钱剑华回忆:“有一次,上海和宜兴有十几位朋友,想在紫砂厂定制一把茶壶,每人一件存玩。壶坯还没有做出来,先请先生在小纸条作画题字,待壶坯完成后再分别摩刻。先生也欣然允诺,竟画了十几幅小画,写了十几条有上下款的壶铭,俨然曼生遗风。唐云先生还喜欢设计茗壶款式,供人制作。”唐云在文人紫砂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创作,无论是设计款式,还是作画题铭,均能信手拈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忘创新,推动了当代文人紫砂的发展与进步。宣传推广唐云藏壶制壶之余,还不忘积极参与文人紫砂的宣传推广。以书籍《宜兴紫砂珍赏》为例,这是紫砂领域的一部权威作品,由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主编,紫砂大家李昌鸿、徐秀棠为副主编。其中图录部分,是从上海、北京、宜兴、南京、苏州、镇江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的著名博物院(馆)和私人藏品中,精选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历史部分共收录了件,其中唐先生的藏品就有24件,可见唐云在紫砂收藏界的地位和影响。这本书在紫砂界获得很大的反响,极大地推动了文人紫砂的宣传推广,当然,唐云先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提携后辈唐云作为前辈,对后辈十分关心,并乐意提携或给予指导。据雕塑家钱剑华回忆,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时,使用宜兴的紫砂泥做雕塑,曾为唐云制作紫砂壶。唐云用毛笔随手画了一个壶样给他。因为他当时在上海,一时找不到常用的特殊工具,不敢答应。唐云鼓励他大胆尝试,他便做出一高一矮两个壶胚。唐云见到后提笔在较高的壶身写了“欲乞东陵种,何人忆故侯,凭君范一个,拓我小窗幽。剑华制、老药题,丁巳秋”。于是取名“东陵壶”。另一把矮一些的壶坯,因为在手上审视时,壶把不慎被弄断,唐云顺势在废坯上写了“已断其尾,复经焙制,寒夜注茶,有味外味”。烧成以后,唐云收下了“东陵壶”,这对当时的钱剑华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印《国家馆藏珍宝·中国陶瓷大系》画册,其中《宜兴紫砂》分册收录的内容,主要是唐家的藏品,“东陵壶”也编印在内。钱剑华还曾回忆道,他把手头留存的唐云所画壶稿和铭文手迹剪贴成册,唐云看到后,随手便在封面上题签《大石画茗壶稿》。可见唐云对制壶艺人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