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苏轼的一生,

经历了两次生死之祸。

第一次,

是在元丰二年遭遇“乌台诗案”,

系狱四余月,受尽苦楚,

“*飞汤火命如鸡”,

写下《绝命诗》欲告别人世。

案后,苏轼被贬*州,

虽感人生虚幻无常,

但仍没有放弃仕途,

以救助更多处于饥荒的百姓。

第二次,

是绍兴元年,

苏轼年逾花甲,贬寓岭南,

岭南气候恶劣,生活艰难,

令苏轼一度陷入极寒之境。

他因此对生活无常有了更深的感受,

也有了更真切的理性审视和真正的超脱。

一《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州惠州儋州。”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

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

几起几落,失意坎坷,

纵然有忠义填骨的浩然之气,

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心似已灰之木。而后,苏轼反沉沦,化为了与自我和解。

“问汝平生功业,*州惠州儋州”,

他不会自怨自艾,

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

自我解脱力与释怀是他的人生答案。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

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

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等地作知府时。

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

真是“满纸荒唐言”,

然而,也只有他一人,最能够“白首忘机”。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

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研究苏轼的专家学者笑谈道,

“*州是他遇难的地方,

惠州是他生活更不好的地方,

儋州就更不用说了,结果他说这样的地方。

这就等于说,人生的经历,人生的历练,

每一段生命,他都觉得是值得的”。

不论生活怎样困难,

他总要把握自己,超越苦难,

发现苦难中仅存的一点快乐、一点经历,

即“悲哀”的扬弃,

使自己维持一个很好的心态。

二《临江仙·夜饮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

即东坡*州被贬的第三年。

深秋之夜,苏轼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

醉后返归临皋住所,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

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

跃然纸上,襟怀旷达。

其间浸润的,

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

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

“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

以一种透彻的哲理思辨,

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

怀疑、厌倦的深沉喟叹。

苏轼静夜沉思,豁然有悟,

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

顾盼眼前江上景致,

心与景会,神与物游,

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

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

叹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这一时期,

苏轼的人生观已达到很超远的境界。

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

随波流逝,任意东西。

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

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三《赤壁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

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

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

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苏轼不会把问题绝对化,身处逆境中,

他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

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

理性地对待生活。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

江山无穷,风月长存,

天地无私,声色娱人,

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苏轼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

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

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

苏轼认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

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

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

因此可以说“莫消长也”。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

对人生而言,

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

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天地万物,各有其主,

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

惟有江上的清风和山中的明月,

耳朵听到就成为声音,

眼睛看到它就成为色彩,

只要我们愉快地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又何必担忧生命的短暂。

?推荐纪录片:《苏东坡》

推荐书目:《王水照说苏东坡》

司马良葫芦作品欣赏

荷花「葫芦茶仓」

吃茶去「葫芦茶仓」

松下高士「葫芦茶仓」

酒痴「鸡蛋葫芦」

司马良

个人简介:民间砑花葫芦手艺人。汉族,生于年。年开始制作砑花葫芦,受到广大爱好者和媒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