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化橘红工艺品说 [复制链接]

1#

化橘红工艺品说

作者苏凯东联系方式

一、历史概况

1、化橘红文学记载始见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府志》中“物产”部分(化州当时属于高州府)

2、康熙十四年(年)编写的《广州通志》卷22“物产”中高州府“药之属”内。

3、除了地方志记载了化橘红外,清初的医药书籍,也逐渐有了化橘红的影子。

4、“橘红,广东化州者胜,实小,内瓣味酸。”——李中立《本草原始》

5、“柑皮产于广东化州者最佳。”——张璐《本经逢原》

6、乾隆三十年(年)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已经正式分出化橘红。

7、道光二十八年(年),吴其俊的《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习考长编》均单独目录收载化橘红。

化橘红这味药在中药用药历史的长河五千年文化历史中,是一个“小新兵”,从最初医药书正式“分家”到现在,用药历史约为年。

化橘红为理气宽中,化痰止咳的良药。

以下引用《植物名实图考》第32卷果实部中化橘红的描述。

民国时期广东普太和药店对化橘红的介绍

历经化州几代人的智慧,化橘红的工艺品‘家族’也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从以前的橘红茶罐,橘红烟斗等等工艺品,到现在的橘红手珠,橘红人参,橘红调茶品等等。

可能满目琳琅的化橘红工艺品,会让大家觉得现在的化橘红有点“不务正业”的味道。

化橘红工艺品的发展,无疑对推广化橘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化橘红工艺品的‘灵*’还是那个祛痰止咳的良药,只不过装载他灵*的躯体已经给修饰了。

化橘红的工艺加工起源清代,约在清嘉庆十一年(年),赖,李两家的橘红园均开始对化橘红进行工艺加工。

李家园工艺老人黎锦嫦记述:清末,化橘红工艺品参加法国巴黎工艺品展览获得银奖。

二、建国后现况概览

(一)时下新鲜化橘红

(二)化橘红工艺品加工历史小考

1、现化州市内多以圆果,压果(又称长果)为药材商品主流。而“七爪”“五爪”因为加工繁琐而逐渐退出主流市场。

2、圆果,压果的加工工艺大概在文革后期开始流行(约在年前后)。

(三)化橘红药、食、藏概览

1、化橘红茶罐

化橘红茶罐(又名橘红罐),用途多做存放茶叶的罐子。

橘红罐现市面上多用机器压制,极少部份用手工压刻。

化州市内也仅有少数人有压刻橘红罐的技术。

(1)每年8——10月,采摘青熟或*熟的果实,放置沸水中烫10分钟,捞起晒干,

(2)于果顶端处切去一块,挖去心室,填入稻谷壳灰,切口放入大小适合的圆木条,以麻绳捆扎结实,扎出瓶口颈,阴至六成干,然后按照外表设计的各种图案,文字,以铜片或硬竹片,压数次,压至图案的花纹和文字清晰,

(3)然后阴干或烘干。另外,取一小橘红果,仍按上述方法加工压扎,使之成为一个瓶盖,即可以成为一个外型精巧美观的橘红罐。可用于装茶叶或其他贵重的饰品。

2、化橘红烟斗

(1)选取由大至小均匀有序的橘红幼果数颗,晒至六成干或全部干燥,稍加回潮湿润后,轻轻拍扁,中心钻孔贯穿,

(2)以通心的小竹管或铜管将其有大到小串成约10厘米长的烟管(并在每个橘红胎之间用万能胶水粘结)于小端嵌入玉石烟嘴一块。

(3)另选一个大的橘红胎。碾成圆柱形,两端拍打成扁面,在一端平面中心挖孔,嵌入铜烟帽,将烟管部分插入后,就可形成一个精美烟斗。

3、化橘红挂饰

化州当地居民把化橘红加工成不同的形状来吸引大家的‘眼球’。有的加工成人参状(寓意长寿),小灯笼状(寓意吉祥),葫芦状(寓意多福)。

多数用于悬挂于车头做装饰

3.1化橘红“人参”

3.2左图化橘红灯笼,右图化橘红葫芦

4、化橘红调用茶

化橘红调用茶是化州人们最新的创造商品。

利用化橘红止咳化痰的作用配合普洱,或绿茶等茶叶配制而成的商品。

最特别的是装放调用茶的容器是化橘红果实。使用完里面的茶叶后,可以继续装放茶叶。

加工方法为加入茶叶进挖空果肉化橘红内,一起放入烘箱中干燥。

化橘红小南瓜茶包

5、化橘红手串

用于手部佩戴装饰。

使用大小均匀的橘红幼果(直径一般在1.6cm左右)钻孔相连而成。

7、化橘红工艺品发展

化橘红的工艺品可能今后延伸出更多的品种。

说化橘红工艺品是“不务正业”“给玩坏”“推陈出新”“锦上添花”也好。

本人观点觉得化橘红工艺品的出现及变化,很多一面都是良性的。化橘红工艺品的存在明显加大了化橘红这位中药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