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1112/4515851.html引言
瓷器是中国传统物质文化,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发明之一,它可以是供人观赏的装饰品,也可以是装盛插花的日用品,具有极大的艺术欣赏和日常实用价值。在了解本国瓷器文化渊源的同时,我们也需研究国外的文化,特别是国外在借鉴中国文化之后,如何将其吸收转化,并创新出属于他们的新型文化。
瓷器不仅是近代全球化贸易下的第一件全球化商品,对全球化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18世纪的英国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物,深受当时英国贵族富商的追捧。
一、探析18世纪上下中英文化背景如何为瓷器的传播作铺垫
1、海上霸主英国的时下*治经济文化现状十八世纪末期,美国爆发的一场大革命使得原本在美国殖民事业上有所建树的英国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东方市场。后来又得助与拿破仑征战的一系列胜利,美国独立初期各方面的薄弱,加之不断进行殖民扩张使得英国成为当时一致后面两百年间的海上霸主,大英帝国进入属于自己的辉煌鼎盛时期。
另一方面,随着英国国内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手工以及制造等行业工厂的逐步工业化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在极大地提高了英国本土生产力的同时,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所带来的的弊端也不断显露出来。生产力得到提升后,为了掠夺更多的资金,出现了商业性资本主义。这些资本商业家同新旧贵族之间产生一系列矛盾冲突,让英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相应改革。
2、闭关锁国的清*府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与英国进行瓷器交流的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分水岭,在这百年间,资本主义兴起,世界由此开启现代化发展进程。此时中国*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也相对繁荣,通过航海贸易以及传教士来华交流等方式,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由此在西方各国掀起一股中国热浪潮,中国瓷器就是在这是对欧洲瓷器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爆发,西方一些共和人权以及先进思想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为了加强对国民的思想控制,巩固*权,清*府以现世百姓足够自给自足为由提出了闭关锁国的*策,致使这之后的清朝*府日渐落后腐朽,走上被当时发展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群殴的不归之路。
后来,由于清*府内斗剧烈,加之西方殖民主义的向东扩张,内忧外患。直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到清朝灭亡的72年间,清朝*府陆续同各个侵略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同英国签订的条约甚多,包括《南京条约》在内的数十个屈辱性条约,同时还要求租借中国领土以为界,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商品掠夺。这些条约及无理租借,为瓷器在英国的大范围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英国如何克服“水土不服”,将风靡的中国瓷器永久留住
1、素雅晶莹迷古帝,珍奇名贵入佳篇:中国瓷器对英国来说到底有多大魅力众所周知,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文化就已经名扬海外,此时的陶瓷制品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个真正属于瓷器的辉煌时代。且通过丝绸之路也曾走出过国门,世人在惊叹其他瑰宝(如丝绸)的同时,皆以能够得到中国瓷器为荣。
元明清时期的陶瓷业出现新的发展,青花和釉里红在元朝开始兴起,以白瓷为主流,彩瓷开始登上舞台。明代之后,景德镇成为主要窑厂,规模之大,延续五六百年盛而不衰,有言道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充分表现出当时景德镇陶瓷的空前盛况。到了清朝,瓷器的制作可谓是登峰造极。因清初各代皇帝的喜爱,使得清初瓷器制造技术十分高超,其胎体成型,青料烧制定色等多道工序皆是细致精巧,光是釉料青花就有无数个种类,其装饰也十分讲究精美华丽。
2、工业革命正盛的英国如何对中国瓷器进行吸收转化当时,掌握瓷器烧制烧制的火候是制瓷的关键要领,而英国医生约翰·沃尔在医学、绘画以及科学领域都有一定的涉猎,他深谙燃料燃点的门道,于是同威廉·戴维斯联合当地十三位商人共同创办了伍斯特瓷窑。
为了把握市场动向,减少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和商品损坏率,窑厂选址是首要问题,伍斯特瓷窑就临近英国境内最长的塞文河。塞文河不仅是通往大西洋海域的出口,也连接了各内陆地区小航道的内陆海,为运输提供了便利。
当时,青花瓷的生产量大幅提升,是这一时期伍斯特瓷窑主要的生产瓷器。但由于对中国古典绘画意境的了解不够透彻,英国画师往往不大清楚瓷器上所绘制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以致瓷器上原本是为了掩盖绘画瑕疵的三点状图案被他们照葫芦画瓢地仿制下来,后竟演变成其特有的固定图案。
为了适应英国本土市场,伍斯特不断地在进出口货物、交易形式等地方调整商业策略,最后获得极大成功,并得到皇室的直接赞助和贵族绅士的大力支持。年乔治三世携王后夏洛特订购的一套蓝百合(即现在的皇家百合),其设计灵感就来源于中国古朴淡雅的青花瓷,此套瓷具极具东方神韵,风靡一时。
此后,伍斯特名声大噪,其瓷器的主要装饰风格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不仅出现了英国人独爱的玫瑰等图案,还为订购者设计了专属印章。此时,英国的瓷器制造精良完美,搭配英国特有的装饰格调,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商品之一。
三、以他物为我所用,英国如何将中国传统瓷器进行创新式转运,变成自己的独特文化
由于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瓷器的拿捏移动需要格外注意,且难免因同其他坚硬物品碰撞而导致损毁,为了保护脆弱易碎的瓷器,加装镶嵌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且正是基于象征、审美以及实用等目的,镶嵌金属的做法在十六世纪末期的英国就已经有了记录。
直至十八世纪,在世界古董家具收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英国国宝纬致活器具,除了在制瓷工艺上十分讲究外,于图案题材的选择上更是具有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年,玮致活创始人发明研究出了著名的浮雕玉石系列——Jasperware,此系列图案跟中国传统瓷器中的白地蓝花青花瓷相反,多为蓝地白花。且其部分浮雕图案是由印模组成,后经人工小心仔细地嵌合在瓷盘的表面。由于此种方法在瓷器烧制时,极其容易损坏浮雕,这项技术在不断实验改进后的几个世纪,都无法被复制取代。
随着茶文化在英国社会的普及,陶瓷茶具的装饰也表现出瓷器与英国社会文化日益融合的趋向。由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到英国皇室后掀起的英国宫廷饮茶之风后,饮茶成为贵族女性高尚生活的标志,此过程中,英国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以当时茶具的制造设计多迎合中产阶级家庭妇女的审美偏好,采用棕红色的釉彩,并在茶具上镶嵌白银蕾丝装饰,呈现出茶具的典雅精致,深受时下英国女性的欢迎。
除此之外,还有以转印技术、棒印技术制作出来的瓷器,以及各种造型独特(如布鲁斯托船型调味碟)的瓷器,都表现出英国工匠的极致创造力和想象力。至此,中国传统瓷器几乎已经完美地融入这个异国他乡。
结语
由瓷器引发的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是此历史阶段中西双方各方面对比的一个缩影。作为已经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文化大国,中国有必要在发扬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西方各国的文化,包括他们是如何吸收转化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本土化创新,以获取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镜,分析探究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再结合本国史实,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身,不断改进完善自我,在前人奋斗的成果上探索创新,以便更加准确地判断中国文化的特性以及未来走向,让中国千年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为中国在世界之林中的崛起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
《英国瓷器之旅》
《饮流斋说瓷》
《瓷语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