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茶文化之十二大玉川先生
TUhjnbcbe - 2024/10/25 16:42:00
近日疫情严重,宅在家中追剧,不得不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确是一部良心剧。里面的角色表演真情流露,演技不俗,尤其是值得称道的是剧中道具的真实感,为现代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宋文化。在明兰掌管家事一集中,有个丫环故意摔坏了“十二件大玉川先生”中的一件,明兰为了最后的全盘胜利,隐忍下来未曾发作,但从眼神中也能看出她的心疼和惋惜。电视剧照所谓的“十二件”是宋代官宦贵族阶层使用的整套茶具,茶具一共十二种,所以又叫“十二先生”。宋人喜爱喝茶,所以给茶具起名,并且按照宋代的官制封赐给它们官职。这十二位先生的官职分别是:“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十二先生韦鸿胪指的是茶炉,由苇竹制成,“胪”与“炉”谐音。这个炉子可不是用来烧水,它是用来烘茶,类似于现代炒茶中的焙茶流程,主要是为了清除茶叶中的水份。烘的时候一定要用小火慢烘,以保持完美的茶色和茶香。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木制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金属制成的茶碾,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石茶磨,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由罗绢织成,“枢密”又与“疏密”谐音,体现了筛子的特征外形。宋人喝茶不同于现代,他们要先用木待制、金法曹和石转运将茶叶捣开,碾碎,磨成细末,再用罗枢密将茶末过滤,筛去粗的茶屑,只留下细细的茶粉。茶臼和茶碾胡员外指的是贮茶的茶入,用葫芦制成。主要是用来存放碾好的茶粉,用途类似于我们现代用的茶叶罐。漆雕密阁指的是盏托,也就是杯托,古代的杯托都非常有艺术性,外形美观,尤其是以宋代的最为突出,玲珑典雅,与杯盏浑成一体;陶宝文指的是陶制的茶盏。宋代的茶汤以茶色乳白、浮有白色汤花为上品,陆游有诗为证“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苏轼也写过“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的句子。建盏是黑釉瓷的代表,茶汤配上深色厚重的建盏,更显得茶色胜雪、汤花如云,所以建盏在宋代是最受喜爱的一种茶盏。漆雕密阁和陶宝文汤提点指的是冲茶加热水用的汤瓶,喝茶必定少不了热水,烧好的水不仅仅是用于泡茶,在点茶之前需要将杯盏烫热,这样才能保证茶水的温度,冲出好茶。竺副帅指的是调茶汤用的茶筅,它可是宋代“点茶”中必备的竹制茶具,人们经常以点茶的技艺赌胜负,所以点茶也叫做“斗茶”。将筛好的茶粉放入碗中,一手拿汤甁点加沸水,一手用茶筅快速搅拌击打茶汤,产生泡沫浮在茶汤上面。谁冲出来的茶汤颜色更鲜白,茶沫停留在汤面保持时间更长,谁的茶技就更高一筹。当时斗茶的游戏十分风行,上至宫廷下到市井,人人乐此不疲。古诗有云“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说的就是宋代斗茶时的情景。明朝以后,开始改用茶叶泡茶,茶粉点茶的技艺在国内渐渐失传。用茶筅点茶宗从事指的是茶帚,以宗丝制成,是清理茶具的用品。司职方指提清洁茶具用的丝织茶巾。喝茶是雅事,保持茶具的清洁是首要之任务。这十二件器具根据用途,也可以分为四大类: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罗枢密是点茶前期做准备的用具,胡员外、汤提点、竺副帅是点茶时的用具,陶宝文、漆雕秘阁是品茶的用具,宗从事、司职方是清洁用具。现代人的茶巾那么“大玉川”又是什么意思呢?玉川子是唐朝诗人卢仝的号,他是河南济源人,“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孙子。卢仝博览经史,为人清正耿直,一生好茶成癖,被尊称为“茶仙”,因此古人常以他的名号命名贵重高档的茶具。卢仝的诗浪漫奇诡,人称“卢仝体”,其中以“七碗茶诗”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七碗茶诗公元年的一天,卢仝与宰相王涯的几位幕僚在相府书馆吃饭谈天,夜间留宿在宰相府,正赶上当天夜里王涯因为“甘露之变”被抄家,家人全部被抓。卢仝不能为自己辩解清楚,被一同牵连诛杀,年仅40岁。他的后人将尸骨偷运回济源安葬,因为担心受到牵连,在安葬卢仝之后,就举家南迁,从此卢仝在故乡销声匿迹,济源人也渐渐忘记了这位“茶仙”。卢仝煮茶清代监察御史刘迈园毕生爱茶,在一次回故乡济源探亲时,想拜祭卢仝墓,却遍寻不见,于是,刘迈园挥笔写下“卢仝故里”四个字,交给当地士绅刻成石碑,立于村头,并重新为卢仝修墓刻碑。此后,卢仝的名声才再次被人们记起。卢仝故里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茶的记载,传承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已经深深地融进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通过对茶的饮用,人们也了解了更多的道德规范与精神享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文化之十二大玉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