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音近“福禄”人们通常把它当作吉祥物称作“吉祥葫芦”
兰州雕刻葫芦是一门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与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为兰州三宝年被纳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坊间早就有“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说法当地刻葫芦的手艺人也不在少数
作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刻葫芦阮氏葫芦艺术的第四代传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85后阮熙越想要做“破局人”重新定义“非遗”
历经九十余载四代相传
年
阮熙越的外曾祖父阮光宇开始雕刻葫芦
他是阮氏葫芦艺术的创始人
阮光宇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在兰州城隍庙发现了吉祥葫芦
他十分喜爱,便开始学习手艺
阮光宇为传统技艺增添了文人气息
他将刻葫芦当成了谋生的手段
▲阮文辉
阮氏葫芦艺术的第二代传人
阮熙越的外公阮文辉
是甘肃省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
外公有机会在兰州工艺美术厂当领导
还有很多人高薪邀请他去沿海发达城市发展
为了专心创作,他都拒绝了
他认为
“刻葫芦的土壤和根基就在兰州
不能忘根舍本”
▲四代传承,兰州刻葫芦阮氏葫芦吸引更多人体验非遗技艺。受访者供图阮熙越的母亲阮琳是第三代传人
年仅15岁,就能独立创作完整的作品
现在她是兰州刻葫芦省级非遗传承人
阮熙越说
“妈妈身上最大的特点是通达”
▲阮琳带着“葫芦娃”们在澳门参加“甘肃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动。母亲早在几年前就退居二线
支持阮熙越前行
母亲的“放手”
让阮熙越在短时间内进步飞速
私下里母亲还会从新媒体平台上
了解年轻人的喜好
尝试用时尚化的视角创作产品
▲阮琳作品《兰州黄河风情》。传承记忆也传承技艺
阮家的座右铭是“学艺,做人,过日子”
在用“家风”为其打好底色后
四代人87年间都在致力攀登高峰
“在没有彼岸、没有到达的艺海中修行”
▲阮熙越正在进行创作。阮熙越觉得
这些传承着的优良品质
起始于家人与葫芦的“朝夕相处”
阮熙越说
“我们刻葫芦,和葫芦对话
滋养自己的内心
葫芦,肚大能容
借物言志,说的就是做人的道理”
▲雕刻葫芦是一种细活,一刀一针都很费工夫。在接过长辈的衣钵后
阮熙越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
“祖辈的作品见天地
我的作品见众生”
非遗传承酒香也怕巷子深
非遗生于民间,也失于民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里
带着手作温度的刻葫芦
因为地域限制等种种原因
难以打开大众市场
不少手艺人为生活所迫无奈转行
刻葫芦后继乏人
▲阮熙越的作品更爱意境与留白。阮琳说
“刻葫芦花费时间长、耗费精力多”
这是很多非遗面临的普遍问题
也是阮琳的困境
尤其在年前后
她开始思考这门技艺是否有传承的必要
那段时间阮琳走了很多地方
想吸引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