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兰州牛人在一只小葫芦上,刻出了一部
TUhjnbcbe - 2024/12/17 18:21:00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50136625383418&wfr=spider&for=pc

作者:马韫菲

葫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奉为吉祥物。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是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另外因葫芦藤蔓绵长,内又多籽,它又被赋予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含义。有些居民家在屋梁下,悬挂着葫芦,其称之为“顶梁”,据说有此措施后,居家比较平安顺利。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葫芦始终受到人们的青睐。

葫芦早期是一种生活用品,成熟后的葫芦外壳木质化,将里面的籽掏空,就可以当各种容器,多用做酒壶、油壶,也可装茶叶、药材等。将它竖向从中剖开,可用作水瓢。此外,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是把葫芦作为瓜果菜蔬食用的。

在兰州,小葫芦可是大宝贝

在兰州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老话:“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这三样也是最能代表兰州的事物了。这里的葫芦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葫芦,兰州的葫芦上面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诗有词……这就是咱兰州著名的刻葫芦。

去过兰州五泉广场的人们,想必都看到过,街道两边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摊点,当你走近一看,这些葫芦上面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敦煌壁画、有山水人物,更有特色的是——兰州的中山铁桥、白塔山等反映地方风情的刻葫芦,将兰州的两山夹一河,浓缩在小小的葫芦上。

还有现场刻葫芦的艺人,他们会根据顾客自己的喜好,将图案刻于葫芦上,很多顾客都喜欢将自己的生肖刻在葫芦上,还有的顾客为了避邪,将佛经等刻在葫芦上。不管是收藏、把玩还是辟邪,兰州的刻葫芦很受人们喜爱。

兰州刻葫芦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刻葫芦起源于魏晋。但更清晰的记载是兰州刻葫芦始于清光绪年间,据《皋兰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八年(年),有位裁缝在闲暇之余,用针在葫芦上镌刻花草等。另有戏曲艺人王鸿武、来银娃等在葫芦上刻绘戏剧脸谱、刀马人物与风景名胜。当时只在表皮刻画,不做刮磨加工,也不着色,比较简单原始,作品均以儿童玩物流行于市。

到了晚清,兰州有位秀才叫李文斋,之前做过师爷,后因变故生活贫困潦倒。因他国学根基深厚,喜爱诗词,又擅长于水墨山水、人物绘画,为了生计他拿起刻刀,将纸上作画写诗的本领移到了葫芦上,以刻葫芦为生。在民国初年,他的刻葫芦在京、津一带颇有名气,被称为“绝技”“妙艺”,现在已经成为拍卖行价值连城的拍卖品。

兰州阮氏微雕世家

阮琳是阮氏微雕艺术第三代传承人,她的祖父阮光宇是中国阮氏微雕艺术的创始人。据介绍,阮光宇是一位画家,他将精湛的书画素养带入了兰州刻葫芦技艺中。也是在阮光宇的影响下,阮琳的父亲阮文辉也继承了他的风格,家教和孜孜不倦的自学,使阮文辉成了一个没有上过艺术院校的艺苑高手,在绘画、雕刻、陶艺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成为了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阮琳自幼接受家教,8岁开始学画,学习古典文学,12岁开始学葫芦雕刻,15岁便能独立创作作品。她说:“小的时候我们姊妹三人的玩具就是葫芦,现在的技艺也是从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培养出来的,也是在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中有了现在的成绩。父亲常常说:没有可观的遗产留给你们,只能给你们留下这些技艺。”父母就是她们的良师益友,阮琳的父亲把自己的三个子女都培养成了省工艺美术大师。

《百美图》细致到睫毛都可见

从儿时的玩具到现在的艺术藏品,如今阮琳已经与葫芦相伴了30多年。阮琳在工笔人物和意笔山水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她介绍,最擅长的题材是仕女,最满意的作品是《百美图》,是在直径只有5厘米的鸡蛋葫芦上雕刻了近百位美女,工艺细致到双眼皮、睫毛都可以看到,充分体现了雕刻葫芦的微雕技艺。

阮琳的爷爷在世时,将中国四大名著之三都刻于葫芦上面,唯独红楼梦没来得及刻。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阮琳在父亲的帮助下,便开始了红楼梦的创作,从黛玉葬花开始,共12个故事,历时一年的时间,将这个庞大的故事群刻在了一个葫芦上面。阮琳的红楼梦系列入选了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名人名家作品展。

刻葫芦的“非遗大观园”

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金城关文化风情区成立了阮氏葫芦艺术馆,并命名为兰州刻葫芦传习所。相信你只要进入此处,一定会被摆放在架子上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刻葫芦所吸引,有意境唯美的山水风景,也有婀娜多姿的飞天,千姿百态的仕女图,绚丽夺目的花卉等等,并切配有诗文。各种形态的葫芦加上精美的雕刻,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目前,阮琳的女儿阮熙越已被定为阮氏微雕艺术第四代传承人,从小随着阮琳学习,已经学成出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兰州牛人在一只小葫芦上,刻出了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