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阴雨,让空气中也有点湿漉漉的气息,屋子里弥漫着浓浓的土漆味,工作台上有序摆放着完成打砂褙布的茶则、水磨漆艺陶瓷杯半成品。
这是年4月中旬的一天,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水磨漆传习所,传承人朱红志正在进行他的日常工作——“水磨漆艺+”文创产品的制作。在“国潮风”的带动下,传统手工艺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朱红志也比以往明显忙碌了不少。
走进北川羌族水磨漆传习所,工作室两侧墙壁上的宣传板,详细介绍了水磨漆艺的起源与发展。
北川漆艺起源,有史可考的记载,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广汉郡、蜀郡的漆器全国驰名,被喻为中国漆器制造中心。
盛产土漆的北川,隶属于广汉郡。发达的漆器制造,让漆艺在北川民间代代传承下来。
到清代,北川羌族同胞马达兴对北川漆艺进行创新,开创了水磨漆艺。
马家人开创的水磨漆艺何时中断了传承不得而知,但这门技艺却在北川盛行起来。
到年,17岁的朱红志偶识水磨漆艺后,虚心拜师学艺。
水磨漆制作中的漆磨部分,全部由手工操作完成,其工艺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且操作工序多、周期长,每道工序细致而复杂。
朱红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北川水磨漆艺中的土漆制色、提炼等进行改良。
在工艺上,他大胆突破传统水磨漆简单的线条和花纹局限,与金石篆刻、书画艺术、羌族民族绘画特色相结合,开创了擦色、贴金、镶嵌、漆雕、堆漆等工艺。
传承与创新,让古羌水磨漆艺重现昔日光芒。
年,古羌水磨漆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红志被公布为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朱红志拿起一个刚刷上漆的葫芦,手执画笔,蘸上颜料就开始绘画。一位朋友走了进来,他也毫不理会,直到10分钟后绘画完成,才与朋友交谈起来。
水磨漆艺使用的漆,是产自大山的土漆,以“第三刀至第七刀的漆最为上等”。老一辈漆工曾有“好漆清如油,明镜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挑起钓鱼钩”的说法,以此评价漆的好坏。
水磨漆的工艺繁杂——
先是开坯、造型,再刮漆灰、打砂、褙布,干燥之后再打磨、上漆灰。待干燥后,再度打磨,之后是浆灰填缝,打磨。这些程序完成后,才进入绘画设计阶段。
在漆器上绘画需要“湿画”,难度很大。对打磨完成的器具上漆后,必须在漆料将干未干时起笔作画,需要一气呵成,还要讲究画面的远近层次、色彩浓淡。如果色彩颜料太薄,一打磨就会掉色,颜料堆积太厚就会起皱,增加水磨抛光的时间。
待漆面的颜料干透后,先以目到目的砂纸抛光,再手抓瓦灰和草木灰,在流水中反复打磨,达到“明如光,细如绸,画如生”的效果。因为制作过程中,要沾水以手工磨制而成,这也是水磨漆艺名称的由来。
一排茶则,以树叶纹理采用水磨漆艺制作完成,为树叶赋予了新的生命;
一组瓷器茶具,以“犀皮”工艺呈现出五彩纹理,让这套生活器具有了文艺范儿;
……
这些都是朱红志近年来通过“水磨漆艺+”研发出的文创产品。
在朱红志看来,“赋予生活的味道,是非遗文创的根本”。第一次尝试,是从“水磨漆艺+陶瓷”开始的。
瓷器的釉面光洁,无法与漆料融合,经过反复摸索,朱红志通过“二次加热”解决了这一难题。他又按此原理,先后研发出了水磨漆艺瓷酒杯、手壶、瓷茶叶盒、瓷手镯等,刚摆上展架就被游客买走。
能不能给这些文创产品赋予更多的符号?
年4月的一天下午,街道两旁的树叶引起他的注意。经过反复实验,他利用“脱胎技术原理”,给干燥的树叶上灰,干燥后打砂、褙布,自然晾干后再打磨、上漆,之后进行水磨工艺处理。经过反反复复余道工序,利用树叶的天然造型与肌理,一件茶则就制成了。
实验成功后,朱红志将银杏叶等造型各异的树叶装饰在茶则上,形成“叶中叶”组合。随后,他又将这个模式复制到水磨漆陶瓷杯、水磨漆磁盘,同样取得成功,受到市场欢迎。
今年春节前,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刘自阳找到朱红志,向他拜师学习水磨漆艺。
从事水磨漆艺45年,朱红志收的徒弟有20余人,从事基础操作没有问题,但普遍无法在漆面上作画。多年来,因为生存原因,徒弟们来来去去。刘自阳的到来,让朱红志惊喜不已。
刘自阳毕业于美术院校,长期从事绘画创作与研究。在朱红志看来,刘自阳的加入,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刘自阳在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让水磨漆艺工艺品和文创产品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受国潮风的影响,好几位徒弟陆续回归,还有的推荐新人拜师,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为了推动水磨漆艺走向更大市场,一位徒弟开始在抖音上开通直播,销售以金丝楠木为材料制作的水磨漆艺文创产品,“网上的销路还不错。”
这些与年轻人的交流碰撞,都让朱红志看到了传承的希望,“既然他们喜欢,我就给他们创造条件,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 文/图 涪江观察编辑部 付玙璠/视频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文婷 校对:王政 审核:袁媛 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