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不仅是一种农作物果实,在传统文化中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许多手工艺品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都会参照葫芦造型,将葫芦这一代表着中国传统吉祥的文化意韵和谐融合入其中,取其谐音暗合“福禄”之意,由此诞生了许多经典器物。
大吉大利的葫芦瓶
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葫芦瓶的经典造型是上下两球体积接近,上口疾收,像真葫芦。
有一种青瓷葫芦瓶,加了盖,盖是尖的,如从藤上新摘。不假繁复的装饰,只用单色釉,干干净净。类似的器形还有很多变化,但不过是大小高矮以及口部的收缩,大同而小异。
但也有大变化的。有一种在两边要加上耳,耳制成绶带模样,让端庄的器形飘飘欲仙。还有的把球形压扁,正看侧看效果完全不同,极见匠心。
更挑战难度的有一种三管葫芦瓶,像是把三个葫芦挤在了一处,复杂而精巧,非常有趣。
另一种看上去似乎要简单的多:只是半个葫芦,叫壁瓶,可以挂在墙上,正面看,就是个葫芦瓶。其实是纵向一剖为二。但瓷器的制作上当然不是一剖了事,工艺之复杂远比单个的难得多。
史上最著名的一件瓷器,全名叫: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年10月7日在苏富比拍场以2.5亿港币,轰动了世界。
传奇的葫芦壶
葫芦壶是紫砂壶中常见的一种经典壶型,属于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曼生十八式是由身为“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因陈鸿寿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壶”。
曼生葫芦壶形制设计极富创意,整体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微上翘。圆弧形的壶把似藤蔓一般自然内收,壶盖顶端的壶钮扣以小环,拨动生响,盎然生情,横生妙趣。
对于“葫芦壶”的由来,则流传有着一则趣闻。
陈曼生自幼家境贫寒,步入仕途依然清廉。某日,一远房外甥来访,竟以一担青葫芦为礼。外甥别后,曼生捧葫芦逐一观看,甚觉可爱,遂信手拎起一只,置于案头作画。本是信手涂描,岂料一绘成真,壶钮上之小环,更是点睛之笔。曼生乐之,遂命名葫芦壶,取“福禄”双全之意。
在很多人看来,“葫芦壶”是兼具实用与把玩的茶壶,其壶身饱满,在彰显实用价值的同时还体现出了一种富态之美。这样的感受,实际上就是葫芦造型本身寓意的一种延伸、一种暗示。
高雅的葫芦玉石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在漫长的玉器应用历史中,玉石之器与葫芦交互融合,诞生了为数众多的葫芦形状玉石制品。
葫芦形耳坠是江浙一带明代中期以后流行的耳饰。耳坠以白玉雕制葫芦为造型,在其钮头和底部配置金叶,富丽典雅,极为精细。
国家博物馆藏清宫旧藏葫芦形水盂,玉质细腻玉色润白,依葫芦形雕双椭圆器口,内部掏空,以做贮水、洗笔之用,外部透雕与高浮雕葫芦枝蔓、小葫芦及蝙蝠,枝蔓延伸至器底。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乾隆白玉葫芦式烟壶,小巧别致。
天津博物馆藏清代白玉葫芦,器型颇为饱满,茎蔓缠绕中有一大两小三只葫芦,几片叶片自然点缀其间,天然黄色玉皮也体现了叶萎果熟的意味,仔细观察,左下角有一只展翅而飞的蝙蝠。葫芦,谐音“福禄”,茎蔓又称蔓带,谐音“万代”,合而为一寓意“福禄万代”。
丰富多彩的现在葫芦形工艺品
现代工艺品在设计时也充分借鉴、吸收了葫芦的造型特点,葫芦形状的工艺品在现代社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葫芦形茶叶罐葫芦形茶宠葫芦形陶器葫芦形烟熏炉(核桃拼接鸡翅木)烟熏炉(黄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