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葫芦,我脑海中就不由闪出一句话:“我要的是葫芦”。小学时有一篇课文叫《我要的是葫芦》,是讲一个人种了葫芦,盼望着可爱的小葫芦快快长大,可是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不治。他说他要的是葫芦,叶子长病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了,叶子被虫子吃光了,葫芦也枯萎了。
古人用葫芦阐述“部分和整体”的哲理,《红楼梦》中也借葫芦来说事。
《红楼梦》中的葫芦器具
葫芦是一种爬藤植物,其果实有两种形状,一种是远端膨大呈球形,向蒂部逐渐缩小。还有一种是两个大小不等的球状,中间有一段细细的连在一起。葫芦老了外壳会很硬,对剖开就是舀水的器具,叫水瓢。有一句俗语:按下葫芦瓢起来,是说不好的事接二连三,用葫芦和瓢是一回事来比喻。
葫芦剖开做水瓢是它的基本用途。芦雪庵联句时湘云的联句就有“清贫怀箪瓢”句,用的是《论语·雍也》的典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说颜回安于清贫不改志向。这里的“瓢”就是水瓢的意思。也暗指湘云无父母疼爱依然保持乐观的性格。
贾府乃国公府,富贵之家,主子们十指不沾阳春水,怎么会动水瓢这个东西呢?他们会奇思妙想地把葫芦变成贵重的茶具或酒器。
第四十一回,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在栊翠庵品茶,妙玉给宝钗用的茶具叫“分瓜(左分右瓜,音ban)瓟斝”。瓟就是球形形状的葫芦。斝是一种酒器。
把斝的模子套在小葫芦上,葫芦按斝模的形状长大成型,老化变硬后去掉斝模,挖瓤去籽,就可用来作为饮酒、饮茶的器具。只有少数套了模子的葫芦都能长得厚薄均匀,形状完美,所以品相好的瓟斝很珍贵。
宝玉祭奠晴雯作的《芙蓉女儿诔》中有“文爮匏以为觯斝兮”,爮匏也为葫芦,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葫芦上饰纹作为酒具。
葫芦的比喻
葫芦没锯开之前不能通风透气,《红楼梦》中拿葫芦这个特点做比喻,有许多妙言。
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册子。警幻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怕泄漏了仙机,就合上了卷册,笑向宝玉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
闷葫芦,比喻不爱说话或不会说话的人。文中还有两处用到这个意思。
王熙凤知道了在贾珍的撺掇下,偷娶了尤二姐,便大闹宁国府。她骂尤氏说:“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
葫芦本来就是指不会说话,锯了嘴子的葫芦更是说不出来了,是指尤氏笨嘴拙舌。
贾母曾说袭人木讷不爱说话:“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
没嘴的葫芦是不爱说话的意思。贾母认为袭人不言不语,不爱说话。其实袭人挺会说的,对宝玉循循善诱,是宝玉贴心的解语花。对王夫人一席话,委婉含蓄,暗算了黛玉,把自己塑造成贤惠的形象,王夫人竟然赶着叫了一声“我的儿”,说袭人比宝玉强上十倍。
葫芦的谐音含义
宋元时民间有一句口语叫“葫芦提”,借其谐音,就是“糊涂”的意思。《红楼梦》中开篇就借了这个葫芦的谐音含义。
第一回介绍甄士隐,他家隔壁是葫芦庙。脂砚斋批语写: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意思是从糊糊涂涂的葫芦庙开始,展开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故事。
贾雨村寄居在葫芦庙内,甄士隐看到他,文中提到“隔壁”二字:“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甲戌侧批写:“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脂砚斋提醒读者隔壁的危险性。果然,葫芦庙里的和尚炸供,烧着油锅,烧了甄士隐家,使他家妻离子散。
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葫芦僧是当初葫芦庙里的小和尚,葫芦官是当年寄居在葫芦庙里的穷书生,葫芦案是葫芦庙隔壁甄家的女儿被两家强买的案件。这个案件被葫芦僧和葫芦官稀里糊涂的判决了。
案件结束后,甲戌侧批:至此了结葫芦庙文字。又伏下千里伏线。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
按此批语,小说结尾处应该又写到“葫芦”,具体情节不好猜测。小说起用“葫芦”,收用“葫芦”,寓意一部书里的事是糊里胡涂,又点了“真事隐,假语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