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葫芦”走进彝族
编者按: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际,曲阜师范大学扈鲁教授积极承担文化使命,在其领衔编纂《葫芦艺术丛书》的过程中,记录了我国各民族异彩纷呈的葫芦文化,并策划了五十六个民族用葫芦祝福伟大祖国、共庆建党百年的活动。五十六个民族先后接力,各民族儿女身着特色民族服饰,手持带有民族元素的彩绘葫芦共同为祖国喝彩,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进亲如一家,共奔美好未来的动人画卷。今天,让我们跟随扈鲁教授的脚步,走进彝族,看一看他们与葫芦的故事。
悠悠澜沧,茶马情长。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
澜沧并非是彝族聚集最多的地区,这里的彝族是从四川大凉山一路迁徙过来,融入到澜沧其他民族的生活当中,但依然保留着服饰、语言的特点。澜沧地区的彝族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其思想和生活品质发生了极大变化。当地人们的文化活动,借鉴和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澜沧区域的彝族和四川大凉山的彝族有所区别,这里的彝族人生活在澜沧江边,靠水吃水,也因此一改在大凉山山区彝族的生活习惯,性格中增添了一种似水的细腻与柔和,这里水电站的建设工程更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3月31日,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李剑锋来到澜沧江边,为《葫芦艺术丛书》“福禄万象——民族葫芦彩绘艺术”一卷采集了彝族的珍贵图像。
图一:彝族人手捧葫芦在澜沧江边合影
澜沧江边,水面辽阔,寒雾微升,澹澹奔涌。李馆长选择以澜沧江为背景,以江边的景色显示出彝族人民的生命力,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图二:彝族人家乘舟在澜沧江上
船上的彝族人家都是亲人,有父母、兄弟、姐妹,是一个大家族。
彝族人虽然也用葫芦传情达意,但在这里,葫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品,一般用来盛酒,人们出去劳动的时候也用来盛水,尤其是在彝族人订婚的时候,一定要备好装有酒、茶叶和盐巴的葫芦。
图三:彝族夫妻手捧葫芦
图四:彝族夫妻手捧葫芦对望
照片中是一对彝族夫妻,女子手捧葫芦,男子手拿三弦,二人含情脉脉,微笑对望。
彝族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万千。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可谓琳琅满目。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有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族人手工完成。澜沧地区彝族服饰很艳丽,这与和中原文化融合有关,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激发了创新活力。
图五:祖孙三代人在澜沧江边榕树下合影
葫芦在彝族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彝族人的主要乐器是三弦。李馆长选的这一把小三弦上面就挂了一只小葫芦。彝族人喜欢音乐,主要音乐形式是山歌,彝族人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舞蹈还是歌曲,都表达着彝族人民对艺术的追求。他们生性爱美,喜欢鲜亮的颜色,红色和黄色是他们最爱使用的颜色,红色就像火红太阳,黄色就像热烈的向日葵。他们爱用这两种颜色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手绘葫芦的颜色也大多以这两种色调为主。
彝族崇尚火,葫芦上常常会刻有“火”的图案。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彝族人民,创造了火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火把节晚会,不仅蕴含了彝族的民族情怀,还抒发了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
吹葫芦笙曲,跳葫芦笙舞,是彝家人劳作之余特别是年节、喜庆之日相聚一堂、纵情欢歌的主要方式。
彝族史诗《梅葛》反映了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彝族人民对于世界的认识和丰富想象,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活性史诗”,其中涉及到诸多意象,葫芦便是核心意象之一。这些关于葫芦意象内涵的演化,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多有表现,其形成和发展与先民的图腾崇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年7月26日,扈鲁教授曾与辽宁葫芦岛葫芦协会会长王国林先生考察团一行,共同前往云南省澜沧县糯扎渡镇南现村柏木箐考察葫芦文化,这一天恰巧是彝族的火把节(农历6月24日)。糯扎渡镇南现村柏木箐的彝族老乡们听到考察团到来的消息,身着节日盛装,在村口吹奏芦笙等民族乐器迎接,浓浓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大家在村支部书记和组长的带领下上山考察,栉风沐雨也挡不住考察团的砥砺歌行。
图六:彝族老乡们欢迎考察团一行
踏着泥泞的山路,途经山坡草丛,考察团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到了葫芦山的石崖脚下,又在荆棘丛中脚踩石崖和树干,徒手攀着树枝和藤蔓,手拉着手克服艰难险阻,终于螺旋式地登上了这座神秘的山——葫芦山。在山顶,种种迹象都清晰显示出曾经有人到此祭奠先灵、祈求福禄平安。考察团成员不觉涌起了对这片土地热爱和敬慕,深深地被彝族独特而悠久的葫芦文化所震撼!
上山容易下山难。由于雨天路滑,在下山时扈鲁教授不慎滑倒滚落下来,右手被划出了一条口子,鲜血直流。随行的彝族老乡立即就地采摘了一种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处。他不顾伤痛,用纸巾简单地做了包扎,按紧右手腕便继续前行。扈鲁手上的伤口和浑身上下的泥水再一次无声地倾诉了这位葫芦文化行者的坚毅与执着。
晚上,大家一起参加了火把节,共同期盼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欢腾的火把旁,淳朴善良的彝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为考察团本次葫芦文化之旅献上了真挚而热烈的祝福。
这次考察的成果,后来也走进了扈鲁教授的葫芦文化馆,成为了葫芦陈列中的重要场景,即“三壶”:彝族葫芦人生的永世空间。其中详细讲述了葫芦在彝族的人生历程中的三个阶段,即破壶(人从瓜出)、悬壶(医药济民)、壶天(魂归壶天)。“破壶”与爱情婚姻相关,“破壶成亲”寓意后代绵延、子嗣兴旺,多多益善;“悬壶”与祭祀仪式相关,“悬壶买药”表明群体祈福之愿有着生生不息的血性基因和正能量;“壶天”则与生命哲思相关,人的灵魂自葫芦里来,辞世后再回到葫芦里去,魂归诞生、追梦的原点,再造空间在轮回中从头开始,成为新生。
图七:彝族人在澜沧江边合影
千年传承意,绵亘澜沧情。澜沧江日夜奔流,波澜不惊却蕴有无穷力量,云雾翻腾,似荡气回肠的诗篇,诉说着这里彝族群众的热血和赤子之心。滔滔江水养育着江岸的一代代人,他们享受着澜沧江带给他们的馈赠,也回报给这片土地温暖与赤诚。
跨越山海情意浓,一片深情最葫芦。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彝族人民迎来了新生活,以特色文化来发展特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