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涌千重浪,稻熟遍地黄;最美金秋时,尽是稻谷香。金秋九月,德兴市万村乡沙畈村贫困户种植的20余亩生态水稻在广袤的田野里,稻谷渐渐变黄,沉醉的稻穗成为大地琴弦。“这里的每粒稻谷都是我们用汗水换来的,从土地的平整、育苗、人工除草到石灰除虫,我们每个参与者都全身心地付出。”在水稻种植基地,驻村第一书记徐定平望着金黄色的稻田告诉记者,昔日撂荒的田野,如今金黄的稻浪翻滚,这其中有太多的故事。而当说起脱贫致富的“生态米”,朴实的徐定平打开了话匣子。
沙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徐定平,现年42岁,中共党员,年5月来到万村乡沙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年以来,沙畈村坚持走“造血式扶贫”路子。年成立了德兴市双桂茶油专业合作社,以种植油茶树、提炼茶油为主,办起了榨油厂。年在山清水秀的周家山坞成立了生态水稻种植基地,这将又是该村另一个产业扶贫的新亮点。小产业、持续发展一直是该村发展产业扶贫的思路。
种植生态稻,从此无抛荒
沙畈村地处德兴市与弋阳县交界处,离县城50余公里,全村户人,其中贫困户45户人,村里无支柱产业,无集体收入,脱贫的难度非常大。靠什么方式帮扶这些贫困户?怎样才能剜了他们的“穷根”?徐定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多次走访周家贫困户后,了解到很多的山坞大量农田由于缺少劳力而抛荒,在心疼的同时,他也看到了商机。在如此山清水秀的环境下,用原生态的方法种植出的水稻一定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驻村第一书记做个‘新型农民’,也可能带富一方百姓。
说干就干,从有想法到租赁本村的抛荒土地开始,加入的贫困户也越来越多,种植的田也从最初设想的几亩扩大到了近二十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几年来沙畈村通过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劳力入股及产业直补资金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其中,在制度上解决贫困户干与不干一样的问题,促使他们用实际行动脱贫致富。
目前种植有机水稻近20亩,按照施农家肥、人工除草、不打农药等原生态方式进行种植管理,长势较好。年种植面积将扩大至亩,并在周边山地种上20余亩枇杷,形成生态种植园,预计前期每年收入将会有4万元,后期将会增加到10万元,以此带动贫困户的增收。
种植生态米,物色特色稻
“生态米的种植采用的是原生态的方式、方法,技术含量较低,也是一种靠天吃饭的事。而要持续地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还需要更多的发展途径。”驻村第一书记徐定平面带自信地告诉记者,下步我们村将在种植生态水稻的基础上,依托上饶师院驻我市沪口村种植特色稻的经验逐步发展特色稻的种植。初步选定紫香米,紫香米以紫色为主,其种皮呈薄层紫色,米粒大且饱满,黏性强。营养和药用价值都很高,亦称为“补血米”、“长寿米”。
沙畈村地处山区腹地,农田区为河谷小平原地貌,水稻生产条件优越,土壤含硒量普遍较高,非常适合“紫香米”、有机稻的推广种植。“下步我们种植的‘紫香米’将会严格按有机稻的种植标准,不施化肥,多施农家肥。
为此,驻村工作队引导贫困户在水塘养鱼的水面养殖水葫芦,用水葫芦养猪,再用猪粪发酵种植生态米,产量稳定在每亩斤左右。通过不断的实践,让我们贫困户成为种植生态米的“土专家”。
销售生态米,脱贫有希望
“徐书记,你们种植的生态米多少钱一斤。”几个村民很热情地问道。定什么价好呢?徐定平迅速地在脑海思考着这个问题,第一年种我还是报个保守价吧!“5元一斤”徐定平答道。“啊!那么贵呀!难道吃了这个米可以长生不老?徐书记,不是我们泼你冷水,这么贵你肯定卖不出去的。”听了他们的话,徐定平心里有了一种落寞的感觉,如何销售也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给生态米找到稳定的销路,徐定平开始提前筹谋。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