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纪事
(一)
闽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以万派泉流滋润了闽中大地。南平人依赖闽江流域肥沃的土地,*造自然,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环境。南平处于闽江流域腹部,上溯有沙溪、富屯溪、建溪三条支流。沙溪,至南平与西溪合。富屯溪出自光泽者称交溪,后纳入出自建宁之金溪,东流至顺昌始称富屯溪。建溪有二源,自浙江庆元县的东溪,流经松溪、*和二县到达建瓯;自浦城南流经水吉至建瓯之西北部,与发自崇安经建阳之崇溪合,南行而至南平。诸溪汇合于南平,流量增大,再向南流,经尤溪口与尤溪河合,过古田县与古田溪合,至闽清口又与梅溪合,然后奔腾而下,直达福州,浩荡入海。自南平到福州四百里闽江是古代内陆水路交通的大动脉。南平以闽江为主渠道的航运业,就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下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古代、近代闽江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木帆船。早在明、清时期,木帆船运输业就十分发达。如大米、木材、茶叶、土纸、瓷器、香菰、竹笋等大宗土特产,均靠木帆船运经南平直达福州;沿海的食盐、海味、日用百货,仍用木帆船运到南平转销闽北各地,南平自然成为商品转输集散中心,商贾云集,商业也得到相应发展。南平是闽江上游船的主要停靠站,并辟有三个码头;一是西溪的南门码头;二是双溪汇合的延福门码头;三是东溪的小水门码头。停泊于南平的木帆船,来自永安、浦城、松溪、建瓯、邵武、顺昌的长路船和来自尤溪、古田、闽清、永泰的短路船,还有来自乡镇峡阳、江汜的“鸭姆脚”船等。这些船各有专业分工,长路船“课差”、“跷尾”等船型较大,载重7-10吨,专司运盐,只能航行到南平,在深水季节可上溯至建瓯、沙县、洋口各地。另一种长路船叫“雀船”栽重4-9吨,轻便灵活,适于滩浅濑航道的运输,可深入内溪各地,以运米为主。“鸭姆脚”载重只有2-4吨,往返于南平、江汜、峡阳、洋口之间,专作墟期客货混载之用。据不完全统计停泊于南平各个码头的木帆船,鼎盛时期多达千余艘,大小船只,沿岸排列,鳞次栉比;夜幕降临,江上灯火闪烁,形成别具一格的水上闹市。江西、浙江、闽清、福州、尤溪、古田等地籍的船民。互相以乡亲为帮,各有“帮头”,人数以江西、闽清、福州为最多,号称水上三大帮。他们之间有经济实力的就买船当船主,雇工经营。船主与船工之间,隔于短期雇佣关系,工资按航行班次计算,下行至福州付现,上行到目的地兑款。业务上各自招揽货主,延揽生意,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轮船航行于闽江是在一九二二年初,当时有三个英国人在闽江上游经营松木业,为了方便采购、运输、置有五舱吨位木船煤油机为动力的“祥泰”号,试航于福州、南平一线,涨水季节可行驶至建溪的建瓯、沙溪的沙县、富屯溪的洋口等地。同时,美商同昌洋行也建造“飞鹰”号汽船,侵入我省内河航道。国人自营轮船业,是在一九二四年,南平木船主江礼品的父亲,曾集资建造“安宁”轮船一艘,内装高速内燃机,自福州上驶至南平,试航成功,遂于当年八月底正式开航。由于轮船装载量大,航行安全、快速,获利甚厚,引起内溪各地航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