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器以“载道”之功而为茶之父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
进入到一个精工煎茶时期
茶器也在不断精进
巧夺天工的技艺
茶器已然成为一种感官艺术的存在
如陆羽所述
“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
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在繁华的城市之中
王公贵族聚在一起喝茶
烹饮茶具若是少了一件
就少了饮茶的雅兴
我们就从《茶经·四之器》中
所记的二十四种
茶的烹饮工具分述
风炉(灰承)“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
用铜或是铁铸成,形状似古鼎一般
炉壁厚有三分,炉口边缘有九分
有三足,生火煮茶之用
炉身饰有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
下有灰承,接受灰炉,托住炉子
筥(jǔ)“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
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
有圆有方,主要就用来放置木炭
炭挝(tànzhuā)“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
用铁做成的六棱形钎棒,长一尺
头部尖,中间粗
有的把铁棒做成槌形
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碎炭
火筴(cè)“一名筯,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
又叫箸,就是平常所用的火钳
用铁或熟铜制成,形如筷子
主要用来取炭
鍑(fù)“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
形如大锅,用生铁铸造
铸锅时,模型内芯用土,外型用沙
洪州用瓷作锅,莱州用石作锅
瓷锅和石锅都属于雅器但质地不坚固耐用
富贵人家有银锅最清洁但太过奢华
交床“以十字交之,碗中令虚,以支鍑也。”
用木构制成的马札十字相交的锅架
中间挖空,用来放置锅具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
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
使一头的一寸有竹节
节外另一头剖开作为烤茶时夹茶饼
小青竹的竹汁润在火上
借着竹的香气可增进茶的滋味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
用白且厚的,产自剡溪的藤纸缝成的双层纸袋
用来贮藏烤好的茶
使茶的香气得以长久保存不至散失
碾(拂末)“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
用橘木做的最好,其次就是梨木、桑木、桐木、柘木等
碾槽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翻倒
拂末则是用鸟的羽毛制成
用来拂扫茶末
罗合、则“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
罗用剖开的大竹片弯曲呈圆形
以纱或绢做罗衣
盒用竹节制作
或用杉木片弯曲呈圆形,涂上漆
罗筛筛下的茶末用盒贮放
则是一种量器
用海贝、蛤蜊之类,或铜、铁、竹制成的匙、策
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用椆、槐、楸、梓等木板拼合
里里外外的缝隙用漆膏涂密,盛水用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
骨架用生铜铸造
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成袋形
用来过滤净水
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
是用剖开的葫芦制成,或是木头剜成
作用就是用来舀水
竹夹“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
有桃木做的,也有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
长一尺,用银包裹两头
煎茶时用以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鹾簋(cuóguǐ)、揭“以瓷为之,圆径四寸。”
用瓷做成,圆形,直径四寸
像盒子,也有的作瓶形,或为缶状
小口坛形,装盐用,与揭搭配使用
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
作为取盐的工具
熟盂“以贮熟水。”
用瓷制成,或用砂制
是用来盛装沸水的盂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
茶碗,品鉴茶水之用
以越州出产的最佳
鼎州、婺州、岳州出产的也不错
寿州、洪州出产的则次之
畚(běn)“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
畚箕用白蒲草编织而成
作用是收纳茶碗,一般可以装下十个碗
也可用圆形有盖的竹筐代替
扎“缉栟榈皮而编之,以茱萸莫木夹而缚之”
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
像大毛笔的样子,作刷子用
是清洗品饮后的茶具
涤方“以贮洗涤之余。”
用楸木制成,形状和水方相似
主要用来盛放洗涤茶具后的污水
滓(zǐ)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制法同涤方相同
用来收集茶渣等物的
巾“以绝布为之。”
用粗绸子制作,长二尺
做两块,交替使用,以清洁茶具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
可用纯木或是纯竹制成,也可木竹兼用
制成小柜,有门可关
用来收敛和陈列各种茶具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
因能收蓄各种器具而得名
内有竹篾织成的三角形方眼
外面用较宽的双篾作经线
这些知识你get了吗?学过理论,我们再来看看以下这些展览中的唐朝茶具(部分)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种茶器呢?茶器展示
唐铜茶则
唐巩县窑白釉瓷执壶
唐越窑青釉花口碟
唐白釉茶碾
唐青釉玉璧底碗
唐白釉茶炉及茶釜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