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师:蔡宝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协学委会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协理事
单纯而不单调
丰富而不杂乱
”
第一次看焕彬的画是他十二三岁时,当时就惊觉这孩子对物体有超强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这二十多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在省、全国展获奖,在汕头年轻一代画家中成绩突出。焕彬最让我欣赏的是他的不浮躁,爱思考,从容沉静,刻苦上进,永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创作走到一个阶段,往往会感觉路子越走越窄,这时,他便会认真思考,尝试各种新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理念,以适应当代美术现代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让路越走越宽。他正在创作的《上帝视角》系列,就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主题,
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协理事、第四届广东青年画院画家。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在读,导师杨培江。
作品曾参加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等展览,其中年中国画《鸟瞰》获首届全国山水画双年展优秀作品奖(中国美协主办),年油画《曾经有过共同的理想》获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中国美协主办),年中国画《远峰》获第二届岭南美术大展银奖(广东美协主办)等多次大展奖项。作品曾被北京保利艺术中心、亚洲水彩艺术博物馆、中国美协主办大展等相关组委会等收藏。
采访侧记“绘画于他是一种生活方式”类似卫星地图或航拍照片的画面,超乎寻常的视角,反差对比的色块,斑驳陆离的肌理,强烈的视觉冲击,奇异的心灵体验……走进蔡焕彬的画室,大厅墙上挂着的一组油画作品一下攫住我们的目光,这就是他现阶段正在创作的“上帝视角”系列油画作品。走进里间,迎面墙上还挂着两幅同个系列的水彩画,焕彬说,“上帝视角”主题创作会作深入的延伸探索,包括不同画种、不同媒介材料的综合实践。
一转身,两只斑斓的巨大“蝴蝶”向我们翩翩飞来,这是另一个系列作品“化蝶”,用布面贴宣纸的手法表现蝴蝶翅膀的褶皱纹理,栩栩如生。另一面墙边靠放着入选年第12届全国美展的水彩画《简》,基本对称的构图,稳重端方的气韵;残旧的竹简,中国古老的书籍形式;竹片上的字已被岁月的烟尘湮没,古朴沧桑的质感,唯余残缺处一行篆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里的两句话,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至此,画家的意图隐约可见。
环顾这间画室,因陋就简的工作台,“原生态”的天花板、墙面,颜料斑驳的地板,袒露着岁月的风貌,时间的痕迹,让人想起“旧忆”系列作品中那些透着岁月沧桑痕迹的旧课桌椅,这就是焕彬喜欢表现的斑驳沧桑的肌理吧。
让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主人自制的茶几、茶具,四个废旧车轮钢圈,支撑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玻璃板就成“茶几”,边上还挂块废车牌作装饰。茶盘“穿”着废旧轮胎“外衣”。喝着茶,似乎还能闻到一股现代工业文明的气息。这种信手拈来的奇思妙想,跟焕彬作品中从意境到技法那种无羁的想象如出一辙。
茶几、窗台和墙上蔓延的绿萝是画室除了画作之外的点缀;那只“人来疯”的漂亮小猫老是“抢戏”,活泼可爱,“它从不会从我的画上踩过。”主人抚着它的头宠溺地说。这个感性的暖男形象又让人想到他的“故事”系列水彩作品,意趣盎然,诗意隽永。
焕彬说过:“面对绘画这么一件事情,想多了或许会成为羁绊,但想够多了却反而释然了,每一天都在思考在感受在探索,永远在路上,随着自身灵觉的不断成长,心灵乃至艺术之路也将是一个圆满而纯粹的过程。”对于焕彬来说,绘画不只是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本报记者刘小萱
侵蚀(布面油画)蔡焕彬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