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逍遥子/图于焉
注:点开小图放大可观细节……
1月10日下午,“草木清尚”艺术展宣告闭幕,云薖园又恢复往日的寂静。
《岁寒》
回顾这十天的展览,观众们戴着口罩文明有序地观展,人数达到一千六七的参观量,也刷新了云薖园以往展览的纪录。
安乐窝一角
这要感谢园子自身的魅力,也要感谢金石声老师的预展推文,还要感谢“梁溪之声”广播电台、无锡电视台“今晚六十分“、”阿福聊斋“等新闻媒体无偿的大力推广,才能有这么喜人的效果。
极寒的日子里,那些坚持到底的花儿们
这个展览是以园林为背景,使艺术更为生活化,把花、画、清供、茶席融于其中,和合为一,这在传统的展览形式里也算是一种尝试。
寒冬里的风骨
许多观众意犹未尽,来了又来,还带上朋友,为了能从中多保留和分享这份美好的感受,这也令我们十分感动。其实,观众除了对展览的亲睐,云薖园也是他们想要探寻的神秘之所。
安乐窝一角
遇到一些特地从苏州赶来的观众,感慨苏州那么多好园林,可惜就没有一座能像云薖园这样的园子,但他们又无法描述二者具体的差别在哪里。我说:因为云薖园是一处依旧有主人的园子,踏进这扇门,你们都是园主的客人。大家听了瞬间秒懂!
云薖光阴
展览期间,被问到最多的问题莫过于“这园子是你租下来的吗?”每逢这种状况我都要进行一番解释。其实园主杨先生是我的收藏家,早些年他为了支持我,帮我在这里举办了好几场个人展览。年他问一头钻进*河流域的我,要不要来画画太湖和江南,我说正有此意。于是他邀请我入驻云薖园,依我的需求挑一间屋子做画室,没有期限无偿使用,于是有了后来的“听云阁”。
来访的观众
我来云薖园之后总觉得这里可以做点什么,园主长期不在无锡,我就依葫芦画瓢,尽量参照他兴办雅集的模式,与无锡文化界的朋友一起搞了一些文化活动。后来,杨先生为了让我玩得更加名正言顺,就封了我一个“云薖园艺文总监”的头衔。之后这些年里,许多有趣的活动都是在杨先生的默默支持下得以实现的。
微山水《湖山雪霁》
延秋轩一角
所以,一般人以为是园主请我在这里帮忙举办文化活动,帮忙宣传云薖园的,实际不是。我在和杨先生交往久了即慢慢了解,云薖园不为宣传自己,它只谋求如何更合适地发挥它的作用。而我的入驻也只是出于杨先生单纯的成人之美,他希望让我在这里得到更为广阔和自由地施展空间,以及能更好地汲取江南的人文灵气,仅此而已。
《人间七月》水墨于焉
《庚子荷-其二》水墨于焉
《雀鸣》水墨于焉
我与太太于焉有着许多共同爱好,而且都爱插花,云薖园文艺活动上的应景插花也参与过很多。前文专门推荐了“草木清尚”的插花,这一篇来着重介绍绘画。本次展出的都是水墨,但油画才是我俩的主业,水墨画只是平时的玩票。
《石菊图》水墨于焉
《云薖石桂》水墨于焉
玩票的好处就是没有负担,可以玩得尽兴。只要作品的起点来自生活,略高于生活,最终又能融入生活,与我们个性和喜好不违和,这就够了。
《庚子荷其一》水墨于焉
于焉对草木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说她笔下的草木有西画的味道,没错,但她的审美取向却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她善于借自己的手法来感知草木的风骨。
《得山林真气图》水墨逍遥子
我本人则是因为平日严谨的油画画久了,权当这些水墨是天性的释放,抒发油画无法实现的一种逍遥。
《是良马也,何患伯乐无》小水墨逍遥子
《冬瑞》小水墨逍遥子
《好滋味待客来》小水墨逍遥子
《茶亭休憩》小水墨逍遥子
所以我俩的画相对比,她的是写实中透着写意,我的则是写意中保留一点写实;她是先实后虚,我是先虚后实,也是一桩趣事。
《家山图志之一闽浙关》水墨逍遥子
早年得云薖主人杨先生之缘爱上茶道,加上年少时参与开垦的几亩自家茶园,玩得不亦乐乎,但多年的自习无疑是闭门造车,总觉得哪儿不对还缺一口气,后来夫妻俩干脆找了个机会赴台北清香斋拜入解先生门下。入了师门才发觉缺的不是一口气,而是好几口。
“草木清尚”茶席
茶对我们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日常除了习茶之外,画画也总摆脱不了茶的影子。所谓“茶”者,人在草木间也!加上平日爱插花,又常画花草树木。“草木”与“人”已然是亲密无间,于是,就有了这场“草木清尚”艺术展。此帖算是为本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