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茶爱旗袍
图片来源:Pexels
SolyMoses
茶器
一个碗
一组器具
都自成风景
图片来源:Pexels
Timamiroshnichenko
今日的茶席,是平日里见到的最为平常的茶席。木制的茶台上,既有盖碗又有茶壶作主泡器具,方便不同茶叶的同时品鉴。耐高温的玻璃茶海受茶客的青睐。能够一日同时品尝三款茶,是很幸福的小日子。
图片来源:Pexels
Quangnguyen
这个章节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陆羽很细致的介绍了二十四款器。
陆羽《茶经》第四章
之器
风炉(灰承)筥
炭檛[zhuā]火?[jiā]
鍑(音辅,或作釜,或作鬴)交床
夹纸囊
碾(拂末)罗合则
水方漉[lù]水囊
瓢竹?鹾[cuó]簋(揭)
熟盂碗畚[běn]
札涤方滓[zǐ]方
巾具列都篮
风炉(灰承)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杇[wū]墁[màn]。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xùn]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
风炉(附有灰承)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炉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宽九分,使炉壁和炉腔中间空出六分,用泥涂满。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古文字,共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铸“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铸“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铸“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炉底下有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铸六个古文字,一个窗口上铸“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铸“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铸“氏茶”二字。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的意思。
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是商朝名相伊尹(公元前18世纪末-公元前17世纪末)。伊公初时隐居山野务农,经商汤三次请礼,始出为相。伊尹助商汤讨伐暴君夏桀,一生经历商初六代帝君。被后世尊为第一宰相。记载伊尹,是商代的有莘[shēn/xīn]氏在桑树林拾到的弃儿,因为在伊水边上,所以以伊为姓。养母是有莘氏的厨师。除了治理国家,伊尹还擅长用鼎器烹饪,曾以烹饪火候做比喻:“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无味调和,君臣佐使。”(五味调和,过犹不及。)鼎,古代用于祭祀、烹饪、煮药、烹茶、焚香等的器具。陆氏茶,陆羽也是在寺院寄养的孤儿,被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收养,名字得《易经》中占得的“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辞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这里,陆羽自比伊尹,以茶抒志。(参考八分斋“伊公羹,陆氏茶”漫谈)
置墆[dì]?[niè]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zhái]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xùn];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pán]台之。
墆[dì]?[niè]:这里指风炉内架锅用的支撑物,其上部形状像城墙雉[zhì]堞[dié]一样。墆,贮藏;?,小山。
炉的里边,设有放燃料的炉床,又设三个支锅的架:一个上面有野鸡图形,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一个上面有虎的图形,虎是风兽,画一巽卦;一个上面有鱼的图形,鱼是水中生物,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炉身用花卉、藤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用来托住炉子,承接炉灰。
筥[jǔ]
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xuàn]如筥形,织之,六出圆眼。其底盖若利篋[qiè]口,铄[shuò]之。
筥
筥,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有的先做个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再外面编,编出六角圆眼。底和盖像箱子的口,削光滑。
炭檛[zhuā]
炭檛,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上,丰中,执细。头系一小??[zhǎn],以饰檛也,若今之河陇*人木吾也。或作锤,或作斧,随其便也。
炭檛[zhuā]:碎炭用的铁棒。
??[zhǎn]:炭檛上的装饰物,形似灯盘。
炭檛
炭檛,用六棱铁棒做成,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握处细。握的那头套一个小?[niè]作为装饰,好像现在*河陇山地带的*人用的木棍。有的把铁棒做成锤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
火筴[jiā]
火筴,一名筯[zhù],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火筴
火筴,又叫筯,就是平常用的火钳。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不用装饰物,用铁或熟铜制成。
鍑(音辅,或作釜,或作鬴[fǔ])
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治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qiè],炼而铸之。内摸土而外摸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
鍑(读作辅的读音,釜,或鬴[fǔ])
鍑(釜或锅),用生铁做成。生铁,现在从事冶炼的人称之为急铁,那铁是用坏了的农具炼铸的,可用来制造鍑。铸锅时,里面抹上泥,外面抹上沙。里面抹上泥,锅面光滑,容易擦洗;外面抹上沙,锅底粗糙,容易吸热。锅耳做成方的,能让锅放得端正。锅边要宽,使火焰好伸展开。锅脐要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锅中心沸腾,水沫容易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古时江西南昌、河南辉县,现河南辉县洪洲乡、黎平县洪洲镇)用瓷作锅,莱州(烟台市西部,西临渤海)莱州湾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坚固,不耐用。用银做锅,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干净也很干净,但从耐久实用的角度看,还是铁锅好。
交床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wān]中令虚,以支鍑也。
交床
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把中间剜[wān]空,用来支撑锅。
夹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灸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夹
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让一头的一寸处有节,节以上剖开,用来夹着茶饼在火上烤。那竹条在火上烤出汁液来,借它的清香来增加茶味。但若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难以弄到这青竹。有的用精铁或熟铜制作,较为耐用。
纸囊
纸囊,以剡[yǎn]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灸茶,使不泄其香也。
纸囊
纸囊,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缝制而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
碾(拂末)
碾[niǎn],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zhè]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碾(拂末)
碾用橘木制成,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制成。碾,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倾倒。槽内放一个堕(木碾轮),不留空隙。堕,形状像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碾轮直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间是方的,柄是圆的。拂末,用鸟的羽毛制成。
罗合
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罗合
罗是罗筛,合是盒。将用罗筛出的茶末放在盒中,将盖子盖紧存放,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罗筛,将大竹剖开并弯曲成圆形,罗底安上纱或绢。盒用竹节制成,或将杉树弯曲成圆形,漆上油漆。盒,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则
则,以海贝、蛎[lì]、蛤[há]之属,或以铜、铁、竹匕bǐ、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则,用海贝、蛎、蛤之类的壳,或用铜、铁、竹做的匙[shi]、小箕[jī]之类的充当。“则”是度量标准的意思。一般烧一升的水,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如果喜欢味道淡的,就减少茶末;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茶末。
水方
水方,以椆[chóu]木、槐、楸[qiū]、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水方
水方,用椆木、槐木、楸木、梓木等制成,内外的缝都用油漆涂封,容水量一斗。
漉[lù]水囊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jiān]以缝之,钮翠钿[diàn]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漉水囊
漉水囊,同常用的滤水工具一样,它的骨架用生铜铸造,以免打湿后产生铜绿、附着污垢,使水有腥涩味道。用熟铜,容易生铜绿污垢;用铁,易生铁锈,使水腥涩。隐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漉水囊的。但竹木制品不耐久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要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蔑丝编织,卷曲成袋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为装饰。又做一个绿色油布口袋把漉水囊整个装起来。漉水囊的口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瓢[piáo]
瓢,一曰牺杓[sháo],剖瓠[hù]为之,或刊[kān]木为之。晋舍人杜育《荈赋》云:“酌之以匏[páo]。”匏,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ōu]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瓢
瓢,又叫牺杓,把葫芦剖开制成,或是用树木挖成。晋朝中书舍人杜育的《荈赋》说“酌之以匏。”匏,就是瓢,口阔、瓢身短、柄短。晋代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见到一道士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希望你日后把那喝不完的茶送些给我喝。”牺,就是木勺。现在常用梨木做成。
竹?
竹?,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竹?
竹?,有用桃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成的。长一尺,用银包裹两头。
鹾[cuó]簋(揭)
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léi],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鹾[cuó]簋(揭)
鹾簋,用瓷做成。圆形,直径四寸,像盒子。也有的做成瓶形、小口坛形,装盐用。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这种揭,是取盐用的工具。
熟盂
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熟盂
熟盂,用来盛开水,瓷质或陶制,容量二升。
碗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wù]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xíng]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郉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郉不如越二也;郉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郉不如越三也。晋杜育《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郉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碗
碗,越州(绍兴,简称“越”,古称越州)产的为上品,鼎州(唐有三个鼎州)、婺州(金华古称)的次;又岳州(古代地名,即今湖南岳阳市。岳州在历史上有过多个称谓:巴陵,巴州。直至民国以后,才正式定名为岳阳。)的为上品,寿州(唐武德四年(年)置寿州,治所在寿张县(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寿张集)。领寿张、寿良二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梁山县及东平县西部地。武德五年(年)废寿州。)洪州(洪州,古代地名。古时江西南昌、河南辉县分别称洪州)的次。有人认为郉州(邢台,简称“邢”,古称邢州、顺德府,是河北省地级市,)产的比越州(绍兴,简称“越”,古称越州,是浙江省地级市)好,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如果说郉州瓷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瓷质地像玉,这是郉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郉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郉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郉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郉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育《荈赋》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地名),就是越州。瓯(小茶盏),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底卷边而浅,容积不超过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益茶汤色泽。一般茶色淡红,郉州瓷色白,茶汤是红色;寿州瓷色*,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色褐,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合盛茶。
畚[běn]
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帊[pà]以剡[shàn]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畚
畚,用白蒲草编成,可放十只碗。也有的把竹筥当作畚用,衬以双层剡[shàn]纸,夹缝成方形,也可放十只碗。
札
札,缉[jī]栟[bīng]榈[lǘ]皮,以茱[zhū]萸[yú]木夹而缚之,或截竹而管之,若巨笔形。
札
札,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或用一段竹子,扎上棕榈纤维,像大毛笔的样子。
涤方
涤方,以贮涤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涤方
涤方,盛洗涤的水和茶具,用楸木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可容水八升。
滓[zǐ]方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滓方
滓方,用来盛各种渣滓,制作方法如涤方,容积五升。
巾
巾,以絁[shī]布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絁布:一种粗绸。
巾
巾,用粗绸子制作,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用以擦拭茶具。
具列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黑可扃[jiōng]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具列
具列,做成床形或架形。或纯用木制,或纯用竹制。也可木竹兼用,漆作*黑色,有门可从外关。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叫它具列,是因为它可以贮放陈列各种茶具。
都篮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miè],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蔑阔者经之,以单蔑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都篮
都篮,因能装下所有器具而得名。用竹篾编成,里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面用两道宽蔑作为经线,一道窄蔑作为纬线,将窄蔑交错地编压在两道宽蔑上,编成方眼,使其玲珑精巧。都篮高一尺五寸,宽一尺、高二寸,长两尺四寸,宽二尺。
爱茶的汉服Teanature
参考《茶经》张则桐
实物图片:淘宝(有意可搜)
茶茶T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