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拜年
TUhjnbcbe - 2021/2/28 2:28:00

乡里人实诚,最重亲情。平日辛苦劳作,没空走亲访友。正月里有大把的闲时光,正好可以提着礼数(会川方言,即礼品)去拜年,尽情把酒话桑麻。

正月初一拜亲房、邻里,正月初二拜丈人、舅家,初三以后拜亲戚访朋友。那时没车代步,好过人家有自行车,小伙子骑着飞鸽自行车捎着礼数,带着花棉袄红围巾的新媳妇拜丈人,不知羡煞多少男男女女。大多数人则是一只布袋提着礼数,一步步踩着积雪或趟着尘土翻山过沟丈量到亲戚家时,已是口渴人乏。进得门来,扑通跪倒向堂上磕了头,主人便接过礼数,赶紧让到炕上坐定。炕桌上早已摆好了油饼、油果子和瓜子洋糖,炕头火盆里火烧得正旺,铝壶里的水噗噗冒着白汽。主人拿出拳头大的小砂罐注了水,煨到火盆上,掰一小块砖茶下进去,烧两颗枣,放在炕桌上的茶盅里,再放一块冰糖。这时,小砂罐里的茶水已煮开了,茶末噗噗地溢出来,溅到炭火上,激起一缕缕带着炭灰味的白汽。主人则拿一根两三寸长的细竹棍搅一搅压一压,如是反复三四次,罐罐茶就熬成了,轻轻提起茶罐,向眼前的茶盅一点,一股浓酽酽的茶汤就注了半盅,喝一口,苦中带甜,解渴去乏。在主人的殷勤礼让中就着浓茶吃一个油饼,再抽一根大前门纸烟,疲劳早就跑到爪哇国去了。此时,热腾腾的粉条萝卜烩菜已经上了桌,丸子、酥肉、大骨头,不等大人吩咐,小孩子已经按捺不住肚里的馋虫,抓起一块骨头大快朵颐。大人也不责怪,只是相视一笑,在相互推让中动起筷子。喝了枣茶,吃了肉菜,主人早已拿出一瓶沱牌大曲,斟了满满两杯酒,双手捧了酒碟敬过来,亲情满满,哪里能推辞!端过酒,先在堂前奠一下,一仰脖干了杯中酒,然后宾主互敬,接着摆开战场拳上敬。

正月里划拳很有讲究。若是平辈之间,则先是“哥俩好,再好上”,然后是“巧七梅花开啊,元宝滚进来呀”等吉语。若一方是长辈,则是“一心敬您,高高升啊”等敬语,然后才是“点子圆啊”,“五魁首啊”等等。等到酒过三巡,晕晕乎乎,宾主之间也就没有了讲究,掏心掏肺的话一股脑儿就吐了出来。养了儿子的,看主家的女孩儿长得秀气,就借着酒壮胆,说出亲上加亲的话来,一来二去推杯换盏间,一桩娃娃亲就定下了。

划拳时,若主家在拳上不利,使个眼色,小孩子就一溜烟跑出去,不一会儿,就有几个本家后生进来,说是来了远亲,前来敬酒攀亲戚。先是一人敬两盅,然后摆开车轮战,一圈下来,人已酩酊大醉。醉眼迷离中,听得有人喊:“姑舅哥,唱一个!”便在喊声中抓起筷子,叮当敲着酒碟儿唱将起来。

“走了个阿甘镇啊-啊,

买了个破砂锅哦-哦,

做了一锅饭啊-啊,儿子女子多哦-哦,

你一勺我一碗哦,倒把个过打破。

世上的穷人多哦,哪一个好像我!”

塞葫芦破嗓子,悠悠扬扬吟唱着人生悲苦的咏叹,伴随着后生小孩们嘻嘻哈哈的笑声,交织成正月里融融的涩涩的乐,在小屋里萦绕。

拜年走亲戚,最重要的是备礼数。那时家家穷,买不起礼数,有的人家就等亲戚上门收了礼数,再将东家的礼数拿到西家去拜年,也有记不清倒不开的时候,就会发生自家拿出去的礼数,转了一圈又转回来的趣事。

有一年,奶奶养了一头大肥猪,宰了,炼了大半缸油,做了二百个点着红梅花的点心,八个一包拿麻纸包了,外面铺上红双喜的副子,用麻绳扎了。奶奶说,院子里几棵苹果树上的果子存了一箱子,又做了点心,今年要好好走一走亲戚,有老人的每家一包点心、两颗苹果,外加一包冰糖,没老人的每家一包点心、两颗苹果。初二开始,我和弟弟分别跟着父母提着礼数去各家拜了年。当我们初四五回到家时,我家的点心已经回来了两三包,等到年尾上,送出去的点心和苹果大多数回来了,只是点心的红双喜副子揉得有些角儿卷了,苹果也皱巴巴的有些蔫了。奶奶说,礼数大多数回来了,只是我们的心意到了,也好。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在那些清贫的日子里,一包点心只不过是亲朋间浓浓情意的载体。无论礼数轻重,只要我到你家,磕了头,看到家人安好,日子和顺,就好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