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在中国传统中,一直被视为祥瑞之物,千百年来,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您的印象中,葫芦能长出什么花样?
在西青区的全华匏艺工作室,威武忠勇的"关公"、雍容华贵的"喜鹊登梅",还有实用的水杯、茶叶筒,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过海"、造型逼真的普京、*、马未都……它们都是用葫芦从地里"种"出来的,巧夺天工!范制葫芦,又叫范匏葫芦,兴盛于明清,就是以模具迫使葫芦依"形"生长。制作方法就是将幼小的葫芦纳入范模中,随着葫芦的长大,逐渐填实范模的空间。待葫芦长成后取出,范模的图文便在葫芦上显示出来。这种天人合一的"范制葫芦模具制作技艺"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全华,是范制葫芦第三代传承人,在他的身上,让人感受一种对葫芦执着的热爱。他说:"这些作品不是雕刻出来的,是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难度大、成功率低,葫芦生长周期短的要半年,长的要等上好几年,待葫芦长成揭开面纱的那一刻,那种紧张和惊喜是不言而喻的。"话说着,正赶上一批新葫芦要"开奖",随着*全华来到了他的70亩"葫芦田",就是在这里,*全华种出了很多作品,屡获大奖,他自己也获得了"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全华娴熟地把一个个套着模的葫芦从藤蔓上剪下,他说,每次开葫芦就如同彩票开奖一样,若"匏器"成,则天人合一;若败,则需明年"从零开始"。*全华用榔头轻轻一敲,双手再一剥,一个精致的"人像"就跃入眼帘,纹路清晰、惟妙惟肖。但一向要求严苛的*全华觉得,有的个头不够饱满,有的颜色不够火候,20几个葫芦能用的只有两三个,而这两三个还不能确保最终成功,必须要等其自然风干以后再决定去留。*全华说,普通的葫芦成功率只有10%,一些难度大的私人订制作品,可能要种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才能出一个精品。但正是这种困难和挑战,才让他和他的团队对这项传统技艺如痴如醉。现在,*全华已经收了三个徒弟,他们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将这项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文图/刘佳排版
葫社ihushe
版权说明:图文来源头条天津,版权归属原作者,侵删,仅限交流学习!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