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萧寒图片
网络上一篇主要讲了妙玉在冷傲孤芳、拒人千里的外表掩饰下,如何看似漫不经心、从容不迫地将普普通通的大牌耍得静水深流、沧笙踏歌。让后世读者无不钦佩她对事物准确的判断力以及面对牟尼院内外纷繁复杂局势收放自如,得心应手的掌控力。那么,妙玉如愿进入贾府后还能一如既往地将装X和耍大牌进行到底吗?今天,我们就认真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装X和耍大牌的先决条件是,领导和群众得买账。就比方说地球对面那个懂王,这几年装X装得一批,不是怼这个怼那个,就是封杀这个封杀那个,成天净惦记着修墙退群,折腾了四年。这不,去年底美国人民不干了,这哥们再牛再想装也装不成了,直接让推特封了号。所以说任何事都不能做过头,不管是当明星还是干总统,适当的装,能够制造一些距离感,再从距离产生美。但是哪天装X装得过了头,装得众叛亲离了,人民群众不干了,也就装不下去了。正所谓,小装怡情,大装伤身,强装灰飞烟灭。言归正传。今天,让我们通过拢翠庵举办的那一场时尚精奢茶品发布会中主办方妙玉对待总评委、大众评委以及展品的态度,看她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拿捏装X分寸的。01.总评委面前谦虚谨慎话说那年,老戏骨刘姥姥同志二进荣国府,为了多打些“秋风”,用尽混身解数装神弄*,逗得上至贾母,下至丫鬟们人仰马翻。吃罢酒,贾母便带了刘姥姥及众人在大观园内散闷,从而引出一场时尚精奢茶品发布会。在此次发布会上,主办方妙玉共展示藏品茶具7种近20件,茶叶3种,泡茶用水2种,绚丽夺目、精彩纷呈。先看小说描述。“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贾母笑道,……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短短一百来字,描写妙玉用了“一笑,两忙”。分别是“忙接了进去”,“笑往里让”,“忙去烹了茶来”。是不是感觉妙玉的画风突变,前面不是说万人不入她目吗?呵呵,接着读下去。“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第一、二件藏品率先出场了。妙玉手中的茶盘姑且不论,就单看这“成窑五彩小盖钟”到底是什么吧。成窑,即成化官窑,五彩,在此文中即斗彩,清朝时也管斗彩叫五彩。看到“官窑”和“斗彩”这两个词大家总该有所联想吧?不错,正是年香港苏富比拍出2.8亿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当然,盖钟这玩意儿成化年间是没有的,这可能是曹雪芹写作的历史局限性吧。但就成化斗彩瓷器而言,在清朝时也是天价。接下去发布会总评委贾母与展会主办方妙玉的对话看似平淡,却大有玄机,从中足以展现此次在贾府这一百年豪门大族中举办的发布会品位之高。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主办方妙玉亲自捧着一套当时也是价值连城的茶盘茶杯伺候,总评委贾母根本没正眼瞧她。一个“道”字充分表达了贾母对妙玉精心筹备的这个发布会的冷淡与不屑。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为什么不吃六安茶?要知道六安茶也是当时名贵的茶叶,是清王室的贡品。但是,六安茶属于绿茶,产自安徽。贾母刚吃了荤腥油腻,又喝了酒,此时喝绿茶,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并且绿茶也不适合脾胃虚弱的老年人饮用。有可能拢翠庵里有六安茶贾母平日是知道的,再加上妙玉是江南苏州人氏,贾母认为妙玉可能会泡六安茶给她喝。那么妙玉为何要泡老君眉呢?因为老君眉是产自福建一带的半发酵乌龙茶,有消食、解腻的作用。果然,贾母听说是老君眉,便接了茶钟。你们以为贾母接下来会直接喝茶吗?哪有那么简单,她接下来“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又是一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这才端起价值上亿的茶钟吃了半盏。就喝口茶,连水都这么讲究,这样的挑剔的总评委确实够难伺候的,不过妙玉貌似也伺候的不错。在贾府,贾母代表着最高权势。妙玉自然深知自己寄身拢翠庵,其实是在贾府这棵大树的荫庇之下才会有几天恣意任性耍大牌的安稳日子过,估计之前那段“权势不容”的经历也逼迫妙玉增长了社会阅历。所以,见到贾府的最高权威,妙玉不单不敢造次,还要主动逢迎。书到此处,我们丝毫看不出妙玉有半点装X耍大牌的蛛丝马迹,说明妙玉完全具备像正常人那样待人接物的能力。当然,那得分对谁,只有在贾母这样位高权重,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总评委面前,妙玉才不敢装X。02.大众评委面前维持高冷妙玉估计也觉得这个场合混身不自在,“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请注意,妙玉在总评委不待见的情况下,通过面对面建群的方式,将部分年纪较青,社会经验不足的大众评委拉进小圈子,意图通过线下互动等形式圈粉。宝玉见三位少女离席,便屁颠颠地跟了去,四人便组了一个群,群名“体己茶”。在名不见经传又没有实权的大众评委面前,妙玉又回到了她装X的日常。先来看一处细节: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成化斗彩小茶钟,当时几千上万两银子还是值的,就因为让一个乡下村妇用过,说不要就不要了。不过装X要是能装到妙玉这份上,确实得佩服人家的专业精神,那是真舍得下血本啊,北京二环内一套四合院的价钱,扔的时候眉头都不带皱的。不像时下那些拼团的,唉,那帮假名媛我就不说了。当然,妙玉对劳动人民的歧视确实伤害了我等贫下中农朴素的阶级情感,应当批判。但是,妙玉扔茶杯的行为仅仅是针对刘姥姥吗?这个值得细品。再看另一个细节,喝体己茶时,大众评委黛玉以为泡茶的水仍是旧年的雨水时,妙玉的回答是:“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别忘了,就在刚才,妙玉还满脸堆笑地告诉总评委贾母泡茶的水是“旧年蠲的雨水”,现在又成了“如何吃得”了。对于我们这些毫无审美情趣的庸俗现代人来说,在某个雨天收集一坛富含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雨水,经过一年的尘封窖藏与时光沉淀,来年再开封时,虽然PH值依然小于5.6,但水质已经沉静如君子般的温润如玉。用来泡茶,体味着天的味道,云的味道,泥土的味道,隔壁化工厂的味道,还有时光的味道,以及许多说不清的味道,才下舌尖,却上心头。逼格的提升就是这么简单,可惜没多少现代人能懂,更没人有这个耐心。再回看小说前面的描述,总评委贾母吃茶时言语间其实自始至终流露着对妙玉的轻慢。贾母喝了半盏老君眉,便随手将妙玉精心准备的茶水连同名贵的茶钟一齐递到台下观众刘姥姥手中,结果全都让那个村妇给糟蹋了。总评委如此漫不经心,妙玉也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性格曲意逢迎。她虽然高傲,但并不傻,小命终究是在人家手里扭着,万一贾母投下否决票,妙玉这个发布会就办不成了。可是这口气妙玉还是咽不下,但她又决不敢将对贾母的不满公然表现出来。于是便有了那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连带着无辜的林妹妹也被妙玉说成:“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这句话看似在说黛玉,其实却在影射贾母。不信?那我就用三段论方法进行演绎推理,大家看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来。1、大俗人都认为“隔年蠲的雨水”是用来泡茶最好的水;2、贾母和林妹妹都具有类似的认知;3、因此贾母和林妹妹都是大俗人。当然,妙玉将这一逻辑推理表达式运用得非常隐晦,一般人未必看得出来。我猜测,妙玉扔杯事件或多或少也带有一丝丝对总评委的怨气吧。当然,也顺便用高冷的姿态和脱俗的逼格敲打一下大众评委。03.文化内涵更不可缺一场成功的精奢品发布会,除了体现藏品的价值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展示藏品的文化内涵。同样是喝茶,除贾母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其他人都是清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官窑是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一,也是价值不菲的宝贝。而妙玉给大众评委钗、黛二人用的茶具更是匠心独具,形神兼备,不仅十分讲究,而且寓意深刻。所以不得不说,装X也好,高冷也好,都要有文化底蕴作支撑。有文化的人就算炫富,也炫得特别深沉内敛,蕴藉风流,雍容娴雅。不像时下某些浅薄的暴发户,拿着个人造的□□□□□□(此处删去字)。小说原文如下: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傍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读作:班袍甲)三个隶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上乔下皿),(读作:乔)”。妙玉斟了一(上乔下皿)与黛玉。”钗、黛二人用来喝茶的,一个是葫芦做的,一个是犀角做的。仔细推敲却是大有深意。先看大众评委宝钗用的“(分瓜)瓟斝”。上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单说晋王恺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他与石崇斗富的故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少了。可是一个葫芦瓢真能保存一千多年吗?再看“宋元丰五年……”那段文字,问题就更大了。元丰三年到七年,苏轼被贬*洲团练副使(县人武部副部长),行动都有人监视,他根本不可能在元丰五年去所谓秘府(宫廷收藏机构)。所以这个斝,就是个赝品。把(分瓜)瓟斝分配给宝钗,坊间解读很多,一说薛家进贾府是来“分瓜”的,即“打秋风”,性质和刘姥姥差不多,只是隐藏得很深。又说谐音“班包假”,影射宝钗为人虚伪。还有说斝就是贾,分瓜即“破瓜”,十六岁,泛指出嫁年龄,暗示宝钗日后会嫁给宝玉。总之一沾上宝钗总是负面的解读比较多。大众评委宝钗坊间这个名声……,有一些杂音。妙玉费这么大劲为她准备的茶具充满了暗示,总之骂人不带脏字。民间倒钗派看了一定很爽,无形之中又为她收割了一批粉丝。而大众评委黛玉用的“杏犀(上乔下皿)”,有的版本写作“点犀(上乔下皿)”,坊间解读为暗示黛玉才是那个和宝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又有解读“杏犀(上乔下皿)”谐音“性蹊跷”,暗指林妹妹性格怪异。只是引述,勿喷。其实要我说,妙玉和黛玉都是姑苏人士,两人都是身世飘零,无依无靠,共同寄身于贾府之中,性格又有相近之处,妙、黛二人才是真正的心有灵犀。随后,妙玉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又是另一个故事,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讲。
—END—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玉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