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在中国人的记忆里
是美食,是牵挂,是祝福
更是文化
在年俗文化传承中
一代代人
将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春节将至
融媒体中心联合区文化馆
展示介绍东西湖的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共同品味文化传承之美
武汉葫芦烙画是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年1月29日,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王一民的工作室已用上迎新年的装饰,门口的福字格外醒目。
30平米的工作室内,陈列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葫芦,大的有半人高,小的只有纽扣大小。
工作台上,王一民正拿着一个巴掌大的葫芦细细描摹,听到来人的脚步声,他始终盯着手上的电烙笔,用热情又洪亮的声音招呼着,“你们等一下,我描完就来!”
//陈列架上各式各样的葫芦
葫芦烙画源于西汉
复兴于明代和清代
传到现在已形成了
其独有的、完整的工艺体系
王一民在传统的烙画形式上
革新了创作工具
新增了创作技法
//王一民与他的作品“牛气冲天”
“牛气冲天”是王一民为新年到来创作的作品,“想着今年是牛年,又是在疫情的背景下,牛气冲天就是要大家有信心一起过好这个年!”他选择的这头牛来历不一般,牛的造型源自艺术大师韩美林。为了表现出斗志昂扬的气势,王一民在葫芦选择上也下了一番功夫。//“牛气冲天”完成
在王一民的竹筐里
收集了各种奇形怪状的葫芦
长的似木棍
曲的似盘龙
胖的似酒壶
小的似纽扣……
这些葫芦
都是王一民
从商家那里淘来的
为保证作品的稳定性
两年以上的老葫芦
皮质紧密细致
是王一民的不二之选
选好了葫芦,就要根据葫芦的天然形状,依势走笔,将牛的形态与葫芦的天然造型融为一体。与在平面的画布上相比,在葫芦的起伏往往更能使作品变得独特,富有生命力。牛的头要精神,必须画在凸面,展现出饱满奋起的精神;牛的身体要健硕有力,葫芦下半部分的大面积弧形正是展现的好位置。//制作烙画
底稿完成,牛的大致模样已成型。王一民再用烙画笔在葫芦上根据底稿勾线,只有把握好烙画笔(烙铁)的温度和力度,一气呵成才能勾画出深浅不一,粗细不同,流畅细腻的线条来。
王一民告诉记者,最古老是用榆木树皮做成的香进行烫画,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具也在进步,葫芦烙画的工艺也在不断变化。
“希望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不断创新,让非遗文化迸发出新活力。”
//葫芦烙画作品
勾线完成后,王一民继续用烙、刻、刮、押等手法加强画面的细节体现。利用烙画笔的温度变化在葫芦上勾画和渲染,形成深度不同的明暗对比。深色的牛脊背强壮,浅色的牛腹光滑,一深一浅之间让牛的神气形态直逼眼前。看着做好的牛年葫芦,王一民满意地落款、刻印。“好的作品,我希望能传承下去。”葫芦烙画传到王一民,已是第三代,他的新年愿望也与这手中的葫芦烙画分不开。“今年,我一定会攻克葫芦烙画抗氧化的保存难题,让这门手艺、这种艺术被人们继承与流传。”//用葫芦烙画做的茶叶罐
本期推文转自《武汉临空港》来源: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沈雪莹彭劲松周玉微不错过每一次精彩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