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张图片,作为茶圈的人来看是不是很打脸!
我们天天说、月月讲、年年吹的茶文化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这些年,茶被我们定义成国饮。
这些年,茶被人们归纳定位在“琴棋书画诗歌茶”、“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高雅文化和民生饮食的必需品。
这些年,各种媒体、海报、宣传片里充斥着博古论今、阳春白雪的茶文化。
我一直说:天下喝茶但不懂茶者十有八九。我说的是茶客绝大多数分不出茶品好喝难喝的水平,但还是没想到竟然还有一大帮群体连最低级的常识都不懂,十分愕然!
不少茶友表示很着急
我倒没有道德绑架,大V们也不是博学家什么都懂,但我认为常识还是要了解一点,不要让人觉得你说出来的话像幼儿园小朋友说的。
也不怪你们,几百年前茶叶刚出现在欧洲时,人们还真以为茶叶用绿茶树做的、红茶用红茶树做的......
但作为一个传承了数千年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度、一个20个省个产茶县的国度、一个涉茶人群万的国度,竟然还有那么多人不懂这些常识(并非高深的知识)实在是说不过去。
正常来说,一棵茶树的鲜叶,即可以制作成绿茶,也可以制作成红茶、青茶、白茶、*茶、黑茶六大类及其他任何你想喝的茶。它可能制作成绿茶特别好喝,制作成红茶、白茶就一般,制作成普洱、乌龙就难以下咽。
所以,这里就说到了茶树的适制性,茶树品种有几千个,我们要根据茶树品种自身的特性,采用相应制作工艺,才能制作出品质最佳的茶品。
就像是一条鱼它可以红烧、清蒸、油炸,随便你做。可是你拿桂花鱼去油炸它就是没有清蒸的好吃一样,不同品种的鱼只有按照它的特性做出来才好吃。
然而,当我们圈内人在嘲笑这些人不懂茶时,我们是否也要反思我们这些年的茶知识、茶文化传播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吃了一辈子的大米和面粉,但没必要要去了解水稻和小麦有哪些品种,却知道黑米和黑麦与普通的大米和小麦是不同的品种,这是常识问题。
作为国饮的茶叶也是如此,我们未必要知道和了解它的历史、历代文化、风土人情、详细制作工艺,但我们不能不懂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今天,当教育普及程度已经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而我们对身边熟悉的事物依旧显得那么无知和可笑。我们在学校里到底学到了什么?受过高等教育却什么都不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是否要反思到底是知识更重要还是常识更重要?
所谓学以致用,我们在“围墙”里学到的东西到底能派多少用场?
扯远了,凡事本有因果,世间本无对错,欢迎文后留言。
——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