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云看兰州之文化记忆趣谈非遗
TUhjnbcbe - 2025/3/30 1:56:00

上一期的“云·看兰州”运用现代拍摄技术手段,结合丰富的讲解内容,灵活切换展馆内外讲解场地,带领大家穿越历史中的“老城门”,开启了金城故事的奇妙之旅,让许多人回想起那些属于兰州的历史记忆。

意犹未尽的趣味探索正在如火如荼的继续着,这一次,让我们把脚步放慢,静下来,寻找一下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兰州鼓子表演形式多样,有些段子只说不唱,有些段子则有说有唱。伴唱乐器以三弦为主,有条件的还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等。一般是自弹自唱,故而讲究说、噱、弹、唱。演出时演员的手势、面风等都要给听众一种美的感受。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宽广,表白清晰,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兰州鼓子有单档(一人)、双档(双人)、三人演唱之分。茶余饭后,在农村的庭堂、院落,集镇的茶肆、酒馆,老兰州人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块弹唱兰州鼓子。唱到高潮时,一人唱、众人帮腔,气氛十分热闹。当时大街小巷兰州鼓子茶园随处可见。年,兰州鼓子曾被搬上舞台演出,参加过北京曲艺汇演。兰州鼓子曲牌众多,较为著名的有悲壮的“边关调”,凄凉的“北宫调”,喜悦的“金钱调”,轻快的“慢诉”等。兰州鼓子的兴盛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谁家有红白喜事,也请鼓子艺人去演唱助兴。

元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风起云涌反抗元朝暴政,朱元璋挥师北伐,攻取大都,建立明朝。元朝官员将军逃的逃,降的降。只有元朝大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誓不降明,自中原与明军边打边退,一直撤退到兰州,坚守兰州城。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率精兵西征,被雄踞黄河渡口的兰州城所阻挡,徐达指挥将士多次攻城,怎奈城高池深,城上箭如蝗飞,滚木垒石倾泻,明军死伤惨重,根本不能越雷池一步,徐达只好将兰州城层层围定,静待其变。转眼就到元宵节,兰州城里城外都在闹元宵,老百姓披红挂绿,粉墨登场,大闹社火。徐达见此心生一计,精选武艺高强、反应敏捷的士卒,乔庄打扮为社火鼓手,背长桶鼓,内藏短刀利刃,掺杂在农社火队中,混入城内,满城四关巡游闹社火,乘机偷偷占据要害地点。待月上中天,歌舞喧腾,元军懈于防守时,鼓手打开城门,放进明军,里应外合,一阵冲杀,元军措手不及,死伤枕藉,望风披靡。王保保一看大势已去,只带几个亲兵杀出城外,洛荒而逃。徐达智取兰州城后,兰州老百姓每逢元宵节都要背上长桶鼓,尽情击打,用以期盼太平盛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口平安,相沿成习,并把这种长桶鼓命名为太平鼓。

Tips:社火

社火是过年过节时,迎神赛会所表演的杂剧、杂耍,用来娱神娱人。兰州社火有其独特的组成元素和表演特点。成龙配套的社火队,由风婆、雨师打头阵,男左女右,分列两旁,踏着锣鼓点子,扭着秧歌行进开路。其后是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的百戏(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兰州刻葫芦的历史,始于清光绪年间。传说,当时兰州有个姓王的裁缝,经常在鸡蛋葫芦上镌刻花草,供自己欣赏,这算是兰州刻葫芦的始祖。最早的雕刻葫芦只是刻些山水风景或戏剧人物的脸谱,作为儿童玩具在闹市出售。到了清朝末年,有一个名叫李文斋的秀才,由于穷困潦倒而以雕刻葫芦谋生。因为他有绘画和文学知识,所以设计和雕刻的葫芦,内容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如《桃花源记》《赤壁赋》《兰亭序》等。雕刻的葫芦都要做如下处理:先剔去原生表皮,再涂上红、黄两种颜色,然后才进行刻画。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刻葫芦,虽然色泽比较鲜艳,线条也比较明显,但不为多数顾客所接受,后来又恢复为本色雕刻。在雕刻技巧上,主要特点是:人物寥寥数笔,求其意境,强调“神似”,山水花卉疏淡相宜,形神兼具,注意风致,题款文字细如蚊足,点缀成行,图文并茂,潇洒自如,成为赏玩的精品,让人爱不释手。他雕刻的葫芦开始只流传于甘肃官吏和商人之手,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开始由兰州的古董商人带到北京,受到同行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看兰州之文化记忆趣谈非遗